东盟成人民币国际化第一站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联系紧密,完善跨境结算将使人民币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重要载体,而不断放大的贸易与投资将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东南亚的地位,加快其国际化进程。分析人士认为,鉴于我国对东盟地区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东盟国家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第一站。
自贸区加深人民币结算需求
“北部湾经济区有着长期的人民币结算传统和经验,同时也有更迫切的人民币结算需求。中国与越南等国已有长期的边境贸易合作关系,在边贸合作中,人民币在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和资金清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民币结算为推动两国经贸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广西北部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滕冲说。
目前我国正在从几个方面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东盟作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方有着广泛的贸易联系,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虽然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金融合作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双方金融合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且表现出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这无疑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东亚区域的流通。
据了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出,极大地推动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近日在第二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表示,截至今年9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出现大幅增长,银行共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1971亿元。自试点扩大以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在8月和9月的月度增量都远高于300亿元。
在东盟部分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央行和货币当局已经将人民币列为官方储备货币,而且我国近年来与东盟多个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以及覆盖面,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签署了6份总额为6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以来,为了共同抵御金融危机,亚洲各国央行建立本币互换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货币管理当局签署了总额为33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贸易,支持直接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
2009年12月,中国与东盟共同参与设立总规模为12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提升了本地区解决流动性与国际收支问题的能力。同时,稳步提高对外市场机构层次,鼓励东盟金融机构来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金融业务,建立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首次募资10亿美元,向东盟国家提供的150亿美元信贷中的优惠行贷款额度增加到67亿美元。
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与发展无疑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我国承诺逐步开放资本项目,加强人民币弹性,并加快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东盟地区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重要试点地区,将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在推动贸易便利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会带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何世红说,人民币在周边地区的使用和流通正在进一步扩大,为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发展成为被广泛接受的货币进行了有益探索。因此,推进人民币作为自贸区的主要结算货币,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双边的巨额贸易量为我国开展对东盟地区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提供了很大支持。中国与东盟贸易联系紧密,东盟也成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43.7%,超出同期中国进出口增幅19个百分点。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在很大程度能够消除外贸企业对汇率问题的担忧。中国银行广西分行行长杨展鹏表示,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有助于外贸企业有效防范外汇风险、控制盈利预期,尤其有利于扩大企业利用地缘优势与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在促进出口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做大做强”。
交通银行监事长华庆山认为,人民币在东盟区域贸易结算自广泛应用对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便利。中国跨境贸易最早采用人民币结算也是东盟国家开始。目前,缅甸、老挝、越南等东盟国家是仅次于港澳台的人民币流动活跃地区。随着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需求增加,中资银行在提供人民币服务方面具有优势,中国商业银行定能利用自己在人民币业务方面拥有的比较优势拓展业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