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燕:以“外储互换”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到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身份的变迁并没有过多的转移张宇燕的学术兴趣。大国的政经博弈、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依旧是他最感兴趣的话题。
在《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对他的专访中,他谨慎地表示了对美国近期量化宽松政策的担忧。同时,他认为,货币竞争是大国竞争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民币应该加快国际化的步伐,“外汇储备互换”或许是一个有效的操作方案。
美国经济未来复苏并不乐观
《中国经营报》:近期美国启动了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的出台基于哪些原因?
张宇燕:之所以美国出台这个政策,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复苏不如想象中顺利。应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美国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我记得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NBER)曾经表示美国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对这个判断我是赞同的。
通过大量的注入流动性,美国的金融体系大体上是稳定住了。但是要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启动消费和投资,我认为难度比较大。因为,流动性的大量注入并没有作用在实体经济上,同时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强劲,并且都准备从前一段宽松的货币政策中退出,这其中包括中国,导致其他国家相对于美国的利差逐渐升高,大量的流动性很可能流向国外而不会作用于美国本土经济。
事实上,我对美国经济未来的复苏趋势不是很乐观,对近期的政策效果也持怀疑态度。长期来看,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有冲击的。最近我看到一个资料,美国的500强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于海外,因此想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激活这些企业在美国国内投资的难度比较大。
中国经济现阶段面临两难处境
《中国经营报》:美国的经济政策变化会向世界传导,会不会加剧中国的通货膨胀?
张宇燕: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有两个成因,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输入性通胀,另一方面也和前一阶段我们应对危机的政策有关,毕竟,大量的流动性投入或早或晚最终都要反应到物价水平上。
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现在的物价水平升高需要收紧流动性,比如利用加息等手段稳定通胀预期,但是如果加息幅度过大,过高的利差又会更多的吸引外来的流动性,这是一个两难的处境。
《中国经营报》: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于中国来说,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宇燕:最近这几年,中国和外部经济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其中对中国来说有积极的一面,中国以前对外部世界的反应都是被动式的,现在正在积极的影响世界,中国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决于中国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在一些国际组织的权利地位的提升,包括在IMF获得了更多投票权等等,这使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我认为,这对中国也是一个挑战。
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营报》:中国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张宇燕:我认为,大国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GDP的竞争,也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其中科技实力的竞争至关重要,中国在这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当然发展的潜力也很大。
另外就是货币的竞争,今天的世界还是美元主导的世界,尽管美元的地位在下降,但是一段时间内国际还难以找到可以和美国抗衡的货币。因此,中国可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一些。
《中国经营报》:对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你有什么建议?
张宇燕:我曾经设计过一个人民币国际化的方案,我称之为“外汇储备互换”,相对于目前中国和许多国家的货币互换的尝试,这可能是一个更容易执行和有效率的方案。
如对于越南来说,由于我们的资本项目没开放,越南拿着人民币是没用的。越南即使对中国有人民币的贸易盈余也只能放到他们的中央银行,不能进入我们的资本市场。未来,是否我们可以跟他们签一个协议,让越南拿他们的货币兑换比如1000亿元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这100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外汇储备可以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购买中国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或者进入股市等等,这有点儿像QFII,但这个QFII针对的是中央银行,我们可以把风险压缩在一个空间和时间内,针对不同国家,通过这种外汇储备互换的办法,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我想,这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
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在金融领域,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方面冰火两重天。发达经济体面临通货紧缩,美国甚至可能已经进入了流动性陷阱,其量化宽松政策所注资金都会跑到新兴市场国家(造成新兴市场通货膨胀),这样今年和明年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通缩和通胀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