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回归稳健货币政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近期市场上出现的‘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引发通货膨胀’的说法,既缺乏理论依据,也没有现实基础。”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外界的议论如此评述。    他同时表示,在货币政

   “近期市场上出现的‘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引发通货膨胀’的说法,既缺乏理论依据,也没有现实基础。”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外界的议论如此评述。

   他同时表示,在货币政策放松时,需要高度关注货币环境持续宽松的负作用。他认为,“下一阶段,我国应该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维护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

   张健华在接受中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称,从历史数据看,中国的M2/GDP并不是持续上升的,2004年至2008年呈稳中下降态势,由2003年的1.63下降到2008年的1.51。2009年M2/GDP大幅上升是一个特殊现象,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情况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国的M2/GDP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从国际上看,2009年M2/GDP大幅上升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他还提出,各国M2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直接采用各国公布的M2数值并使用其M2/GDP的比率做国际横向比较,会存在很大程度的偏差。

   此外,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系统差异,即使采用相同的统计口径,M2/GDP比率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货币与经济总量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统一的最优比值。

   他同时承认,长期来看,由于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的确使得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M2/GDP比率偏高。一是,伴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必然大大刺激了货币需求;二是,我国较高的储蓄率使准货币快速增长,而准货币则是M2的重要构成部分;三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在等量信用的情况下,会创造相对较多的货币供应量;四是,金融创新的不足,使公众除存款与通货之外能够选择的交易工具很少,由此导致的较强货币需求使M2/GDP比率偏高。

   张健华强调,2009年中国M2/GDP比率大幅上升只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果,并不能由这个“特殊现象”得出中国的M2/GDP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下一阶段,央行会通过多种方式,引导货币条件回归常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