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比选择加息更好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眼下,市场最关注的就是通胀和加息了。从绿豆开始,大蒜、生姜、糖、食用油连番上演疯涨的“好戏”,助长并进一步强化了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给宏观决策带来很大压力。  尽管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但是,主
   眼下,市场最关注的就是通胀和加息了。从绿豆开始,大蒜、生姜、糖、食用油连番上演疯涨的“好戏”,助长并进一步强化了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给宏观决策带来很大压力。
  尽管经济形势十分复杂,但是,主要矛盾应该是清楚的,就是经济结构扭曲。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治久安。如果判断失误,把其他问题,如通胀作为主要的“敌人”,可能会贻误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是两回事。通货膨胀是几乎所有商品价格同时上涨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而刚刚发布的“中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在八大类商品中,六涨两降,显然不符合通胀的严格标准。
  通货膨胀的成因有三: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预期。先看需求,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拉动,每年投资规模和增速都非常惊人,而国内居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增长十分有限,内需被抑制,多年来只能靠外需即出口来平衡、消化高产出,所以不存在国内需求过大引发通胀的可能。那成本推动又如何呢,部分原材料价格在上涨,包括进口价格上涨,会增加生产成本,但中国劳动力总体严重过剩,劳动力成本不会明显上升,而资金的实际利率也很低,所以企业总成本并不足以推动通胀的形成。既然需求和成本都不能造成通胀,预期就成了唯一理由。年初提出的管理通胀预期是未雨绸缪之策,这也是这次加息的主要考虑因素。
  如果通胀严重,那么加息,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就势在必行,否则,政策选择就会出现重大失误。所以,现在应坚定不移地紧抓调结构这个主线,切入口即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减少对外需的依赖。从总体上说,这是抑制价格上涨和通胀的釜底抽薪之计。这种调整,还可以缓解外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巨大的经常项目顺差,怎么说,也是升值难以拒绝的硬理由。一方面,人民币稳步升值,可降低进口成本,另一方面,配合国内结构调整,也为将来实现贸易大致平衡做好铺垫。如此一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尽快完善,也许是比加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