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利用人民币结算额度炒汇
对于有报道称,今年10月份以来,香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度跳增并告罄,但跨境贸易结算额没有相应增加,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昨日回应说,相关交易均具真实贸易背景,不存在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利用贸易渠道炒卖人民币的情况。
本港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度近期突然大幅上升,固然与贸易结算试点扩大及企业赶在年尾前申请有关,但却不能排除部分机构利用贸易结算额度将人民币回流内地,藉此套利套汇。贸易结算额度原意是为了方便本港企业,绝不能藉此套利套汇,并成为热钱冲击内地资本账的渠道。本港当局必须加强对贸易结算机制的监管,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让中央放心将更多人民币业务交予香港。
据金管局资料显示,今年共80亿的人民币兑换年度配额已经完全用尽。然而,在10月份之前,有关的额度只不过用了20亿元,而在10月份首两个星期,却突然暴涨了60亿元,这种现象并不寻常,难免令人担心有机构眼见内地已进入加息周期,存款息率将会持续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等有利因素,于是利用有关额度将资金汇回内地套利套汇。虽然金管局指有关额度确实有从事实际的交易活动,但在现时内地加紧防范热钱涌入的情况下,本港突然出现大量人民币回流,难免令内地有关部门生成疑虑。金管局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应切实追查10月份贸易结算金额突然暴增的原因,尽快释除外界疑虑。
中央为本港企业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为了方便本港企业处理与内地的业务往来,推动本港的人民币业务,藉此巩固金融中心地位。绝对不能容许有机构利用中央授予的惠港政策,将结算额度回流内地图利,造成变相的资本回流。如果这样做,不仅扭曲政策原意,而且令大量热钱窜进内地冲击资本账,损害内地的金融安全。如果本港坐视热钱利用制度上的灰色地带流入内地,长远将不利本港争取扩大现时的人民币供应额度,也不利争取包多人民币业务落户香港。
本港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关键必须得到中央的信任和支持。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上,中央最关注的是金融安全问题。为防止热钱利用贸易结算回流内地套利套汇,金管局应加强对有关资金的追踪监管,有需要时甚至可采用现场审查的方式核实资金来源,防止夸大虚报出口贸易。另一方面,面对美国重启量宽政策,导致热钱四处流窜的情况,本港也要发挥内地金融防火墙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热钱监管机制,对跨境人民币结算严格把关,令中央放心在本港发展更多人民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