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因素叠加 年内再加息概率降低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央行官员:建议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刚刚履新央行调统司司长的盛松成30日在《金融时报》刊发署名文章《再论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文章指出,物价上涨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为此,他建议明确宣布实行
  央行官员:建议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刚刚履新央行调统司司长的盛松成30日在《金融时报》刊发署名文章《再论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文章指出,物价上涨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为此,他建议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管理好通胀预期。他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而人民币汇率小幅稳步升值有利于平抑物价,并建议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
  文章分析认为,流动性充裕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为了削弱通胀预期,盛松成建议,阻断通胀预期向现实通胀的传导渠道,建议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社会各界发出清晰的政策信号。他明确指出,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盛松成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空间。而央行除了运用常规工具外,还应该积极研究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进行调节,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
  盛松成认为,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币汇率小幅稳步升值有利于抑制石油、金属、粮食等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他表示,央行的调研显示,今年二次汇改以来,外向型企业对汇率波动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强,为此,他建议继续采用人民币汇率小幅稳步的渐进性升值方式。他认为,升值降低了进口企业的成本。同时,由于相近商品之间的替代性及其价格的相互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抑制国内物价的影响将超过进口商品及价格本身。
  此外,一直主张推进利率市场改革的盛松成还建议改变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目前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债券、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的收益率已经放开,但存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而今年个人持有的信托理财资产增加较多,公众对高于法定存款利率的金融产品认可度也在提高。为此,他建议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允许存款利率向上浮动一定幅度。这样,既有利于改变负利率状态,抑制通货膨胀,也能有效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盛松成认为,影响热钱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资产价格上涨及人民币升值预期,而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对热钱流入影响很小,因而不必担心提高利率会加速热钱流入。
货币政策正式转向"稳健"脚步越来越近
  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稳健渐行渐近。11月30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媒体撰文,建议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削弱通货膨胀预期,向社会各界发出清晰的政策信号。同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并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改变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记者还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本周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未来货币政策定调。
  盛松成表示,当前流动性充裕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2009年以来,M2增速一直在17%以上,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M2增速连续保持在25%以上。2010年10月末,M1和M2分别增长22.1%和19.3%,分别高于2000年至2008年同期平均水平6.5和3.0个百分点。从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看,2008年底以来,M2增速高于经济增速与CPI之和13个百分点,比此轮经济周期以来的平均水平扩大了近10个百分点。他认为,衡量币值稳定不仅要看物价,这是短期的,还要看流通中货币量与商品及服务交易量之比,这是长远的、根本的。当前市场对多种资产和商品的轮番炒作,其中也不乏流动性充裕的因素。
  因此,盛松成建议,为了削弱通胀预期,阻断通胀预期向现实通胀的传导渠道,建议中央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社会各界发出清晰的政策信号。1999年至2006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现在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盛松成本月第二次发表类似观点文章。此前11月15日,他曾以《适时向稳健货币政策转变》为题撰文指出,此次"稳健"货币政策,与2008年之前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内涵有所不同。2008年之前的稳健货币政策,内涵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当前所说的"稳健",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具体讲,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对此,有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盛松成的先后两次观点愈加明确,事实上代表了央行对于日趋严重的通胀形势的预判。在本周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或将为未来"稳健"的货币政策明确定调。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黔也向记者表示,中国政府将利用一系列政策工具组合以控制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方面,他预计决策者将继续采用"小步快跑"、"多线并进"的紧缩方法;在宏观层面,因过度流动性和放贷进一步增加通胀压力,政策制订者们一直注重于通过更严格控制资本流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冲销及特别针对房地产领域收紧发放信贷的方法来管理国内流动性。
  同时,针对股市随货币政策转变而深度调整,中投证券最新研究报告指出,12月份即将公布的11月份CPI可能继续创出新高,市场对于央行管理通胀预期而采取的紧缩政策仍然会忧虑;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也会继续保持高度敏感。但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即将召开,这些负面忧虑将会有所缓解。六因素叠加 年内再加息概率降低
  说起加息,市场神经就会陡然紧张。实际上,与其猜测何时加息,不如分析加息与不加息的理由及逻辑。从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减量、整体流动性状况转紧、年末支付高峰来临、物价行政调控频出、大宗商品价格回调、外围经济体隐患犹存等六个方面来看,年内再度加息概率已大为减弱。
  毋庸置疑,央行现阶段加息的核心目的,在于治理通胀和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其关键都在于平抑食品、大宗商品及房地产价格等。而与此紧密相关的,依旧是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它与通胀预期之间互相影响:流动性泛滥不再,则助推通胀的基础泯灭;通胀预期减弱,则流动性过剩难以持续。
  第一,公开市场回笼暂歇,显示央行无意大幅提升发行利率,加息意愿不强。近三周来,公开市场央票发行频现地量,昨日10亿元1年期央票刷新历史新低。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利率提升,央票发行量便可增大,对冲效果就越显著。但目前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已非常严重,3月、1年与3年央票分别有120、80和78个基点的倒挂。
  第二,上周开始资金价格急剧抬升,显示宽松流动性态势已被多次准备金率上调所扭转,加息迫切性减轻。资金价格"晴雨表"的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在11月11日开始连续小幅上涨,上周又因月底及准备金缴款因素叠加而涨幅剧升,23日的21天回购利率涨幅竟逼近100个基点。流动性态势转变直接减弱了央票利率提升和数量加码的必要。
  第三,12月份为年度支付高峰,保证商业银行现金头寸成为当务之急,继续大幅收紧流动性及加息的概率亦随之降低。此外,尽管12月份财政存款将集中回拨,但由于其释放路径分散及具有可预见性,央行对此进行"特别对冲"的可能性颇小。
  第四,针对物价上涨,近期中央各部门行政调控频出,国务院颁布了整顿物价的"16条"总纲、发改委进行了药品及煤电价格等行政干预、各级地方政府及物价部门紧密跟进……在平衡货币政策压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监管层暂缓加息的政策意图。
  第五,国家对农产品等现货价格的调控影响期货市场预期,大宗商品价格回调明显,通胀压力减轻,加息时点推后。最近,国家采用行政手段调控通胀力度持续加强,棉花、橡胶等前期暴涨品种回调较多,基本上回到了10月上旬水平,进而对现货形成了引导作用。行政调控如产生较好效果,货币政策压力亦随之减轻。
  第六,欧洲债务阴霾仍未远离,美国经济数据短期利好难改悲观预期,外需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年内加息的必要性。同时,避险货币美元近期连续大涨,人民币升值预期暂时减轻等,都对涌入国内的热钱形成一定制约,流动性重演泛滥的可能大为减少。
  不过,由于11月CPI或连创新高,且翘尾因素消失,12月份CPI将明显回落。考虑到"加息预期"与"助推通胀"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联,央行或选择在CPI回落之时出其不意进行加息,以减轻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并杜绝"通胀预期"被"加息预期"循环推升的心理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