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红:2011年货币政策或渐进式转向稳健审慎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通胀压力    发改委主任张平11月9日吹风:“预计今年CPI涨幅要稍高于年初制定的3%的目标”。两天后的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0月CPI同比上涨4.4%,比9月份涨幅扩大0.8%。

    通胀压力

    发改委主任张平11月9日吹风:“预计今年CPI涨幅要稍高于年初制定的3%的目标”。两天后的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0月CPI同比上涨4.4%,比9月份涨幅扩大0.8%。上一次CPI破“4”是在两年前。

    10月CPI最吸引眼球的是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1%,其中蔬菜价格涨了 31%,为CPI贡献了74%,居住类价格上涨4.9%,为CPI贡献了16.6%。

    通胀魅影再次显露,政府部门也果断出手。

    11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俗称“国十六条”),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16项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国务院11月17日常务会议中首提的“临时性价格干预”在“国十六条”被表述为:“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这一部署让市场注意到了物价调控的严峻性。国际金融服务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对记者表示:“短期来看,监管部门已将防通胀放在宏观调控的主要位置上。”

    “由于蔬菜价格上涨的惯性系数比较小,一般蔬菜价格周期为两个月,之后很容易平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分析认为,“由于保民生时‘十二五’期间官方的决策取向,因此,维护物价稳定抑制通胀就是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

    通胀诱因之争

    对于此次物价上涨原因,众多机构和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总结起来大概分为四个:一是极端气候、灾害等因素影响,二是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增加,三是热钱炒作,四是央行货币超发。

    《人民日报》11月24日用二版的近一半版面来表现“稳定物价在行动”,头条的好消息就是“上周18种蔬菜批发价环比降2.6%”。三论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的重心放在了“依法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上,人民日报评论员判定游资和不法经营者是一些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推手,要求价格监管部门“让恶性炒作和价格违法行为无处藏身”。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被认为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央行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认为:当前的通胀主要是输入性通胀而非全面的经济过热,“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强劲,但没有热到足够导致高通胀的程度。”

    国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此前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货币超发”和施行两年之久“宽松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共同的逻辑联系为:货币量超发,货币供应量过多——大量流向资本品,土地和地产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出现泡沫(例如楼市繁荣,价格飙涨)——带动城市服务性价格快速上涨,城市生活成本快速抬升——城市用工需求增加,居民涨薪需求强烈——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投资炒作资金进入,进一步增加上涨预期。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对此并不赞同, “本轮通胀是成本上升导致,不能归咎于货币发行。”

    他在出席“搜狐企业家论坛”时表示:“在我看来本质并不是像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需求带动型,并不是货币发多了所带来老百姓购买力迅速上涨,社会总需求远远超过生产能力导致的。这次通胀应该是生产成本上升所带来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也就是问题出在生产这一侧,而不是简单出在需求这一侧。”

    不过他也坦言,货币超发后果会在未来五到十年体现。

    渐进式回收流动性

    无论是长期的货币超发远虑,还是短期的通胀压力近忧,2011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已到了一个拐点。这从央行从10月份之后的一系列动作和表态可以窥见端倪。

    11月10日,中国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时隔9天之后,中国央行再次宣布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这是央行月内第二次、年内第五次普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前的10月20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两年来央行首次加息。

    11月23日,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央行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的主要表现。”

    她首次提出数量型工具和价格性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都是央行“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的手段。

    “央行最新的表态意味着,在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工具选择方面,动用利率工具的可能性提高。”国际金融服务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表示,“对于放贷过快的商业银行,监管层很可能进行窗口指导,对贷款进度进行必要的控制。”

    2011年新增信贷规模缩减成定局

    胡晓炼“各金融机构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今年后两个月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使信贷投放总量符合宏观调控要求”的警示侧面印证信贷超标的传闻。据财经网25日引用接近金融监管高层的人士的话称,相关金融主管部门在高层会议上表态,2010年信贷规模可以至多松动3000亿元,即不能超过7.8万亿元。

    早在11月15日,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公开表示,“下一阶段,我国应该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多机构和专家达成一致:明年,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为严格的信贷控制和更为频繁的窗口指导。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25日在上海表示,中国明年信贷增速保持在15%左右,就足以维持经济增长。

    可查的资料显示,在全年7.5万亿元信贷投放目标的情况下,至2010年末,人民币信贷余额将达到47.47万亿元。据此,夏斌的建议也就意味着他建议2011年新增信贷目标设定在7.12万亿元。

   相比夏斌的宽松,瑞士信贷给出的预测更保守,他们预计,2011年中国新增贷款额度为6万至6.5万亿元;美国研究公司斯坦福伯恩斯的预期是6.6万亿元以内;光大银行预计,2011年新增人民币信贷规模为6万亿-7.5万亿。

    粗略统计发现,业内普遍预计2011年贷款增速将回归常态的13%~15%,新增人民币贷款在6万亿~7.5万亿元区间。

    此外,《第一财经日报》援引参与政策咨询的人士话称:在宏观政策上,则有可能不再强调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对于这种“极端悲观的预计”,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对此很不赞同。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关于宏观政策有明确的表述——‘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何世红分析说,短期的防通胀和长期的保增长、调结构是央行会综合平衡考量的因素,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追求会促使央行以更加柔滑的过度来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向。

    转向稳健审慎 兼顾防通胀保增长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学家谢栋铭说,货币政策收紧在短期内将起到作用,但对于目前通胀的结构性问题无法起到治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