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潜在通胀可达30% 人民币国际化需防泡沫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昨日,第七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与会专家集中就当前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与海内外热钱等问题进行探讨。专家指出,尽管中央已定调2011年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然而由于货币增发而导致的流动性困局仍将持续。

昨日,第七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与会专家集中就当前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与海内外热钱等问题进行探讨。专家指出,尽管中央已定调2011年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然而由于货币增发而导致的流动性困局仍将持续。目前国内潜在的通货膨胀已远远高于官方数字。国内热钱对通胀影响远远大于国际热钱影响。因此,国家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宏观调控考验。

专家预计,2011年的狭义货币增速(M1)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新增信贷仍将保持在7.5万亿元的水平。


关于通胀:

潜在的通货膨胀可达30%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商务系主任王曦教授认为,官方有关通货膨胀的统计数据被低估。根据2010年M1(狭义货币)增速达到21%的增速的情况来推测,我国由于货币增发导致的复合性潜在通货膨胀可达30%以上。

王曦认为,我国在2009年近10万亿元新增信贷货币与今年的贷款增速叠加导致近期货币流动速度反弹。同时,由于企业信贷增速恢复过快,我国的货币超速增速问题日益凸显。其中,2009~2010年的潜在通胀可达38%。

人民币国际化需防泡沫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则预计,2011年新增信贷仍将保持在7.5万亿元的水平。

孙立坚认为,在国际货币锚消失后的流动性过剩是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美联储宽松的政策导致新兴市场通胀情况加剧。

孙立坚表示,目前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估价过低,造成软通货逃向硬财富。同时,中国等新兴国家成为全球套利资金追保值的热点。同时,2009年的4万亿投资与10万亿贷款,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近期外汇占款率创新高,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热钱,从而加速国内资产泡沫形成。在目前流动性增加持续的情况下,国家能否把新增信贷资金引入更为有效的消费金融领域,最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