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之争”下的中国经济应对之策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并不平坦——继美国抛出总额达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后,眼下已有多国正酝酿或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时间,有关“货币战”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国作为位列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并不平坦——继美国抛出总额达6000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后,眼下已有多国正酝酿或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时间,有关“货币战”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国作为位列全球三甲的开放型新兴经济体,更是面临着多重挑战。

  很多专家认为,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无疑导致世界面临通胀和热钱涌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分析指出,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将深受其害。

  巴曙松说:“美元是一个国际货币,所以它应该承担国际职责,它只是为了美国本身的利益采取这些措施,就会产生一个政策的溢出效应。大量的流动性在美国本土找不到投资机会,就涌向全球商品市场,石油、黄金价格大涨,涌向这些相对受冲击威胁小、增涨速度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了资源价格的上涨,资产的泡沫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同意巴曙松的观点。他进而指出,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中国面临的热钱流入、输入性通胀等风险正不断积聚。

  赵锡军说:“中国就是这些资金比较愿意进入的国家,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又面临货币升值的预期,这样国际资金就会较多涌入,导致我国国内货币供应会相对增加。”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涨幅创25个月来新高。其中,新涨价因素占3个百分点。

  今年三季度开始,中国外汇占款呈现出快速增加态势。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截至10月末中国外汇占款较上月增加5190亿元人民币,创30个月来新高。逐月激增的外汇占款背后,藏匿着热钱大量涌入的身影。

  1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明年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继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明年中国实施的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变为‘稳健’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了这一提法。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

  巴曙松说:“(目前)中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指标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这表明中国在09年所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较好地完成了它的应对危机的任务。现在应该回到一个正常的、没有大规模货币刺激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女士看来,中央在当前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外部流动性泛滥、国内通胀预期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做此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持续健康发展。

  谭雅玲说:“货币政策回归到常态,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往常态回归,市场闲散资金会减少,对投资和投机的冲动带来的抑制性会比较明显,对物价回归到正常水平是有利的。”

  今年以来,中国开始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央行先后通过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和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对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进行了一系列微调。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将继续组合发力、应对风险,预计下一阶段除了货币政策施展组合拳外,中国还会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化解风险提供良好的支撑。

  显然,中国货币政策转为“稳健”,不仅有利于弱化公众通胀预期,阻止通胀在预期作用下自我循环、自我加强,还将进一步树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有助于避免所谓的“货币战争”成为现实。

  专家指出,中国如果不能很好地抑制通膨,经济大起大落将不可避免,同时对世界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中国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温和可控的范围,不仅有利于自身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也会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积极贡献。

  尽管如此,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仍面临着多重风险的考量。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指出,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或将成为明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难点。

  赵锡军说:“明年六月美国第二期定量宽松政策到期,如果届时美国经济还是没有刺激起来,美国有可能继续采取第三期定量宽松政策,投放的美元会越来越多,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能源等这些资产价格上升得更快,这对我国会造成更大压力。第二个难点主要是欧洲,欧洲明年的(经济)情况也不会特别乐观,明年欧洲各国肯定会紧缩财政开支,同时我们也不确定欧洲债券问题会不会蔓延,欧洲作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我国的经济会有怎样的影响,这点也很难以把握。”

  当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经济体依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专家表示,如何在货币政策基调不同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考验着中国经济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