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负利率 明年或加息1至2次
中央定调2011年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
今年11月份,信贷投放量再超预期,CPI也犹如脱缰之马行至年内最高点,通胀压力无疑成为2011年的重要经济问题。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定物价作为2011年政府工作的重点,而对于治理通胀的重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预计2011年物价上涨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初步预计2011年全年CPI同比上涨4%左右。其中,预计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可能上调3~4次,适当加息1~2次。
可能差别性调整准备金率
本应在年底大幅回落的新增贷款,继9月、10月之后,11月,银行信贷投放量再超预期。据央行数据显示,11月份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640亿元,较上月下降237亿元,前11个月的新增贷款规模达到7.44万亿元,距离全年新增7.5万亿元的目标仅余500多亿元。
在公布11月份金融数据的同时,央行于当天晚上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30天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2010年内的第六次。
此时,各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再创近期新高,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冻结了银行近3500亿元的流动资金。而此时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所剩无几。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认为,11月新增贷款维持高位主要是因为在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受明年信贷额度收紧预期的影响,很多企业提前借贷,银行也加快放贷节奏以尽早获取利息收入。
据记者向银行相关人士了解,目前银行年内的信贷额度基本告罄,而且监管层对信贷的管控力度也比较大,因此,12月份新增贷款将会有个明显的回落。
鄂永健认为,在货币政策明确转向稳健的背景下,尽管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保持旺盛,但信贷控制更趋严格将导致新增贷款规模下降。
“但在国内信贷需求旺盛、境外资本流入压力较大同时公开市场回笼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预计2011年底之前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可能上调3~4次,每次0.5个百分点。考虑到目前部分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75%,未来再次差别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鄂永健认为。
通胀压力下加息空间较大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这个结果仍然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有业内人士分析,12月份CPI会出现见顶回落的可能性较大。首先是正翘尾效应会于12月份消失而减缓物价上涨,另外近期政府价格调控措施起效,食品价格开始出现回落。
不过,专家陆志明认为,虽然年内通胀压力将见顶回落,但是未来农产品价格长期看涨、工资与资源品价格逐渐走高、热钱流入加速使国内流动性过剩压力仍在、美元贬值推动大宗商品上行等通胀压力仍将中长期存在,再加上今年年初物价较低的基期效应,物价可能在2010年底有所回落之后再度上行,预计2011年通胀压力将前高后低,明年全年CPI可能涨4%左右。
同时,由于2010年下半年货币信贷增速仍处于高位。即便2011年上半年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的时滞也会导致短期内流动性过剩的状况难以缓解。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加息与资本市场上涨预期下热钱流入加快。货币层面的宽松也会增加2011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
陆志明认为,合理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货币通胀预期管理。尤其是在国际游资流入加速、通胀压力仍将维持高位的2011年上半年,应尽早采取有力的货币政策转变通胀预期。如在调整数量工具准备金率的基础上,对价格工具利率进行调整。明年如果外汇占款比较多,就有必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4个百分点;对于目前存在负利率问题也应尽力修复,可适当加息1~2次,每次上调0.25个百分点,尽量缩小负利率的程度,降低其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力。
相关新闻
发改委:明年经济增长目标为8%左右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08年中国为扩大内需而进行的4万亿投资基本完成。发改委预计2010年CPI升幅将超过3%,今年GDP增幅预计不会低于10%。明年经济增长目标为8%左右,CPI总水平涨幅4%左右。
会议要求,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会议部署了经济领域的八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履行好宏观调控和运行调节职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施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
二是强化价格调控监管,稳定价格总水平,确保市场供应。完善重要农副产品市场和价格调控预案,有效改善价格环境,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三是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
四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五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抓紧出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措施。继续支持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好促进中部崛起规划。积极支持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
六是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
八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