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的靴子为啥迟迟未敢落?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货币政策总是出乎意料。  上周五,就在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加息脚步越来越近了,几乎马上就要叩门了,可是,加息未至,调准备金率的靴子却又落下——— 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第6次、30日内第3次动用这一工具了,可谓高

  货币政策总是出乎意料。

  上周五,就在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加息脚步越来越近了,几乎马上就要叩门了,可是,加息未至,调准备金率的靴子却又落下——— 这已经是今年以来第6次、30日内第3次动用这一工具了,可谓高频;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一路上涨已经至全球最高。此时,几乎所有人都面临一个问号:加息的靴子为啥迟迟未落下?是不敢,还是不能?

  周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的当口,11月CPI出炉——— 5.1%,创出28个月来的新高,这一数据又给“加息”再添了把柴,也搅起了坊间、经济界最大的争议。

  从常规经济学理论来看,确实有进一步加息的必要,但是,考虑到中国经济的特殊情况,再次加息则不见得就是必然选择。迟迟未加息,实在是因为面临太多难题。

  首先从实体经济看,再次加息将导致投资减少进而导致进口需求减少,引起贸易顺差激增,这难免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目前因为人民币低估需要升值,以及美元自我贬值的双重预期导致大量美元为了获利或者为了保值,而进入中国市场,此时加息就不再是紧缩效应而是虹吸效应了。外资不管你国内人民币是否贬值,只要汇率在那,将来就能套利。如果人民币存款利率在未来一年能达到7%,而美元对人民币贬值7%的话,此时美元能获得加息和升值带来的双倍收益,而随着央行的加息预期以及美元的贬值预期,此时美元只会更加选择加速流入。加息的代价还会抑制实体经济,刺激虚拟经济,也就是投资经济。如果一家企业年利润率不能达到10%的话,那企业干吗要把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而是会选择直接投入资本市场不是更好么,什么都不用干就能获利!此时又会刺激资本市场的泡沫,更加产生流动性过剩。

  从地方债务看,利率的大幅度提高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当前保守估计约有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利率提高1%,则每年地方政府财政还款增加1000亿元),会严重抑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从楼市看,目前中国实际利率为负,但名义利率并不低。主要的风险都集中在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如果央行大幅度加息,对房地产造成过度压力,肯定要转嫁到国有大型银行身上;另外,眼下,按揭贷款已经高达6万多亿元,利率提高会大大提高居民还款负担,在物价快速上涨,居民收入快速缩水的情况下,按揭还款支出如果快速增长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当房地产与金融之间的有机联系越来越密切时,房地产对利率工具的敏感性将空前提高,利率提高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大,利率提高不仅意味着存款者的收入增加,也意味着贷款者负担加重。这也就意味着,当住房抵押贷款规模已经足够大时,它将成为利率政策的桎梏。当通胀来临时,我们将不能像从前那样自如地使用利率工具,或者说我们使用利率工具时将付出更高昂的成本。

  从外部因素考虑, 从短期看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考虑到人民币汇率仍然以美元作为主要参考,因此汇率联动的内在机制使中国继续加息的空间十分有限。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通过加息确实能紧缩货币供给,但是这需要加一个前提,那就是货币供给不再继续,或者加息带来的紧缩应大于货币供给产生的膨胀效应。眼下,中央经济会议已经为明年经济定调,虽然“适度宽松”改为“稳健”,但是紧缩的可能性应该为零,因为没有人敢想像,从4万亿的极度充裕中跌入一下子跌入紧缩中,中国经济是否会因硬着陆而受伤?

  经济马车行至此,利率政策的桎梏越来越多,加息0.27甚或0.54好像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空前,宏调“棋局”何取何舍?货币政策的效力、民众“钱袋”的感受,最终考验的是货币当局的智慧。而我们的争论,似乎也绝不应停留在“是否加息”的本身而偏离其背后的初衷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