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的决定为何难做
中国的一举一动,越来越能引起全球关注。
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就“特别关心”中国加不加息一事。“尽管通货膨胀令人愈加担忧,但中国央行在加息的问题上依然犹豫不决,这似乎是因为担心利率提高后将吸引投机性资金的流入。”该报发文称。
事实上,中国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加息压力。
11月份,CPI同比上涨高达5.1%。面对这个数据,相信所有的人即使不被吓一跳,也多少会感到不安。
CPI上升意味着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大,而通货膨胀的出现会给经济运行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物价持续上涨,负利率状态进一步扩大,除了导致存款缩水外,还将直接导致居民对自身财富的重新配置行为,助推社会通胀预期,并令投资行为发生扭曲,有可能鼓励居民财富进入楼市等资产价格市场的信号会得到强化,对经济调控不利。
但是,央行显然对动用加息工具来抑制通胀表现得很谨慎。与今年6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相对应的是,央行在今年内只推出了1次加息措施,而且加息幅度很有限。中国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解释称,将利率提高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将由于提高了人民币资产的回报率而引发更多的热钱涌入。这种热钱的流入将产生资产泡沫,从而弱化加息的效果。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缓加息、多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明智之举。”吴晓灵说。
吴晓灵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重要的作用是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使其保持适度增长;只是去除“虚火”,并不会伤及“元气”,这么做,能真正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
央行为什么不选择加息?原因是不是只是外界猜测的那样:顾虑热钱冲击呢?
可以预计的是,明年通胀水平可能高于今年。首先,欧美经济体未来仍有充足的印钞动力,国际大宗商品仍存在很大的上涨动力;其次,明年天气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猪周期”导致的肉价上涨空间以及中国自身劳动力结构变迁引发的农产品成本提高等因素,使得农产品价格也有上涨空间;此外,资源垄断和资源税开征促使要素价格回归等因素使中国的通胀或将长期持续。
11月CPI涨幅达5.1%,创28个月新高。但央行未选择加息,而是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又延长了6家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期限。上周货币市场上央票利率连续第五周持平于2.3437%,恰好低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显示央行有意引导利率保持低位,在加息上较为谨慎。
确实,加息的一大顾虑是热钱加速涌入,推高国内通胀压力;但更大的顾虑则是“稳增长”是首要任务,担心伤害经济复苏的动力。业内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的信号显示,“稳增长”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增长,居民收入也就停止增长了,如此即便物价稳定也没有意义。
可以这样说,加息一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是有些人想得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