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贬两难 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2010年人民币不断“被升值”,在各界舆论的相互推动下,人民币汇率呈“双向波动”的特点,与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联系正趋向于紧密。近日,有不少经济学家表示人民币可以继续升值来缓解通胀压力,不少机构预测2011年人民币汇率将升值5%以上。2009年低时也有许多机构预测今年人民币将升值,甚至称人民币将升值10%,但实际却是差强人意,明年人民币到底是“被升值”还是“升值”?
日前,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上海表示,可以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以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升。这与此前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即人民币通过小步升值的方式来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数字显示,1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在刷新年内纪录的同时,也创下了继2008年7月上涨6.3%之后,中国28个月以来CPI涨幅新高。
四年前的2006年11月7日,樊纲曾在《华尔日街日报》发表了文章,称人民币每年最多升值5%,否则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将遭受灾难性的冲击。四年过去,人民币升值压力犹在,而人民币遭遇的国际环境远远复杂于四年前。
全球经济复苏冷热不均,发达国家期待新兴市场国家通过让本币升值的方式来缓解国际贸易失衡的现状,新兴市场国家期望改变进出口结构来缓解贸易失衡,同时由于升值预期所导致的热钱流入和通货膨胀也在冲击着经济。本币升值与贬值存在着两难选择。
2010年人民币为何不断“被升值”
2010年,国际上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似乎从未停歇。在发达国家语境里,与人民币升值相伴随的概念,还有贸易失衡、国际收支不平衡、全球经济失衡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2010年人民币面临的三次较大的升值压力,这三次压力均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
第一次发生在3月15日。当天,100多名美国国会议员致信奥巴马,要求美国政府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3月16日,以舒默、格雷厄姆为代表的十余名议员,宣布开始起草有关汇率问题的新议案。
郭田勇认为,此次源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外部压力,是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启汇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与认可,截至7月23日,25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0.72%。同时,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明显降低。
第二次发生在美国11月中期选举前的两个月。民主党为提高支持率,重提最易调动美国民众情绪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因此,9月13日,美国国会93名众议员联名签署信函,敦促民主党人采取行动,针对中国汇率政策采取强硬立场。最终,针对来自国会和一些工会越来越大的压力,奥巴马政府改变了对人民币汇率较为谨慎的态度,公开对人民币“升值过慢”表示不满。
来自美国的压力,对9月以来人民币的较快升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度上涨131个基点,达到6.7378。连续第三日创2005年7月汇改以来的新高。郭田勇就此分析,“人民币汇率弹性存在加大的趋势。”
第三次发生在10月初。10月1日,美国会众议院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使备受瞩目的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再度升级。
随后,欧盟16国于10月5日集体向中国施加压力,敦促人民币升值,指出人民币低汇率影响到欧洲的经济复苏。
“这次施压对10月份人民币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郭田勇表示,10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报价6.6497元,再度刷新汇改以来新高。
“国际上压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可以抑制中国的出口,扩大中国的进口,从而降低中国经济复苏与继续增长的速度,抑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能弥补自身竞争力不足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坐享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财富转移。”郭田勇分析说。
“美国害怕中国强大,威胁其霸主地位,而人民币大幅升值会抑制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郭田勇说,同为发达国家,欧洲诸国很希望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挤占中国的出口空间、打开中国庞大的新兴市场。
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墨西哥、印度、巴西、中国等很多发展中国家处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阶段,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性。“很明显,如果人民币升值,就将削弱中国产品的优势,这些国家的出口优势大大增加,包括向中国的出口。同时,也会削弱中国的成长。”郭田勇说。
人民币升贬两难
由于人民币升值及其预期会进一步刺激大量热钱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攀升并进一步引发资产泡沫;而央行为吸引国际游资,被动投放货币,将加剧中国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从而陷入通胀怪圈。
与此同时,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也意味着国家外汇储备贬值,中国人民多年辛勤所得顷刻间缩水。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品价格上升,从而抑制出口,造成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和就业减少,并且削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挫伤中国的经济复苏。而且,汇率的变动会给许多进出口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和慌张,势必带来外汇风险成本的加大。
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对外需的依赖一直过高。而且,从出口产品的构成来看,郭田勇表示,一直以来,中国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水平,经常存在单纯的无技术加工,主要以量取胜,一些企业存在产能过剩。
从进口角度,同样可以解释大量外汇储备的形成逻辑和风险规避之策。大量的外汇储备风险累积,说明国内尚未回答好“如何用好外汇储备”这一问题。
若人民币急于升值,中国进出口企业可能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可能再次探底,结构性失业可能大幅上升。通胀问题或得到解决但可能转化为通缩。
人民币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绕过汇兑风险的最好办法,当属人民币国际化。因此,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立时,郭田勇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他认为,与东盟国家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可以促进进一步开放市场,以创新求发展。在贸易中可实行人民币结算,从而绕过美元。避免美元储备的进一步增加。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出席《财经》年会时表示,在当前国际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我国应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必须坚定不移地努力,必须明确所需做的事情。
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配套,李扬认为,国内至少有4个方面的改革需要推进,分别是利率市场化、建立有弹性的人民币定值的债券市场、汇率弹性化以及国内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
他还表示,应重视香港的特殊优势,在明确其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地位后,依托其机制,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化建设。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中国要立足于贸易大国的地位,特别是近十年来,在亚洲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贸易流,“首先在东盟10+1的经济合作框架内逐步谋求货币合作,待时机成熟后,可以用强势的人民币替代其他的货币或以人民币为主导创造单一货币实现货币统一。”他特别强调,“人民币是否能成为区域内主导性货币,同样有赖于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中国经济必须转为内需主导。”
要通过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从贸易循环扩展到金融循环,强化人民币在投资、价值贮藏等方面的吸引力,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专家认为,应该增加境外人民币供应。当前,中国内地与港澳台的经贸联系已日益密切,以两岸四地为主的“中华经济圈”已具雏形,可以选择在港澳台开展跨境资本交易项目可兑换试点,以降低资本和资源在四地间流动的成本。
机构畅想人民币
高盛驻香港首席亚太经济学家Michael Buchanan指出,2011年最好的风险回报机会来自于中国,即使欧元遭逢主权债务危机的打击,人民币依然极有可能升值。Buchanan预期,至明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上升逾5.8%至6.29;2012年上升7%。人民币两年期不可交割远期在未来两年或将上升4.2%。
野村证券的亚洲外汇策略师表示,人民币明年的主要升幅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发生。该外汇策略师预期,明年3月底,人民币兑美元上升2.4%至6.50; 至2011年底,人民币上升7%至6.22。
渣打银行预计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年率化后的升值幅度为7%,先前预期为升值4.4%。该行认为,为了遏制通胀上升,预计中国央行在明年上半年前将再升息四次。
国泰君安宏观策略分析师江亚琴表示,“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趋势是确定的,不过每年的升值幅度可能不会太大,大概会维持在3%~5%的范围内。”
在一篇题为《世界主要货币汇率走向与明年演变趋势》的报告中,国家信息中心认为2011年,美元继续下行的空间十分有限,未来将主要保持弱势震荡,限制了其他货币兑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欧元由于欧洲债务问题的长期存在,也将呈现震荡调整态势;日元更是存在极大的下行风险。同时,美、欧、日经济低速复苏的局面短期内也难以出现大的改变,基本面并不支持各国货币走强,因而人民币兑美、欧、日汇率有全面升值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