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认清汇率 中美都要做好自己的事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11月18日,所谓美国智库发表中国经济评估报告,要求正式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文字再次充斥于各大媒体,对此,何志成再次表达观点:所谓货币战、汇率战、贸易

         11月18日,所谓美国智库发表中国经济评估报告,要求正式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文字再次充斥于各大媒体,对此,何志成再次表达观点:所谓货币战、汇率战、贸易战的提法有些过头,美国的反华势力以及中国的反美势力,都希望中美关系破裂,而人民币汇率的确又存在较大的分歧,于是被一次次炒作,不足为奇。至于中美间汇率之争的前景,不同意有关美国参议院将在明年一月表决通过“汇率操纵国”议案的预估。国家副总理王岐山刚刚与美国高层通过电话,明确表示双方都将致力于维护中美健康发展,为胡主席明年初访美创造良好气氛。在胡主席到达美国前夕通过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法案,等于对中国宣战。美国人没这个勇气,中国也会做出适当努力。

         汇率之争的本质是全球经济失衡,是可调节且必须调节的

        长期以来,很多关于汇率之争的起因分析出发点都是“冷战思维”,比如美国人逼迫中国的人民币升值。不否认一些美国人有冷战倾向,总是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的发展。但如果过分夸张“制裁”因素,最终只会将汇率之争引向针尖对麦芒,甚至引向冷战。

        其实,汇率之争的本质原因不是出于遏制,也不是根源于人民币汇率低估,而是因为全球经济的确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这种失衡不仅是发展速度的失衡,同时也表现为流动性失衡,真实购买力失衡。怎么解释汇率的失衡?用经济学语言老百姓肯定不懂,但每个老百姓都能感觉到:为什么天天听到西方国家在压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却在天天贬值呢?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对这个十分经典的经济现象为什么全球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够回答呢?显然,大家的心智已经被“货币战争论”洗脑了。其实,不仅是中国,几乎所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普遍存在着本币对发达国家货币的升值压力很大,但其国内购买力却越来越贬值的经济现象。这种背离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一方面本币对美元欧元日元等西方国家货币每年都大幅度升值,导致热钱不断地涌入,但却不敢或不能有效地阻止热钱的进入,更不敢大幅度升息,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就在犹豫和纠结并以继续观察作为挡箭牌之时,通货膨胀以及资产泡沫却滚滚而来,一方面,资产价格在“升值”,另一方面,购买资产的货币却在贬值,这又是一种背离。为了对抗通货膨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得不与发达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分道扬镳,被迫选择升息,以降低经济热度。发达国家恰恰相反,由于经济复苏乏力,货币政策近零也没有刺激作用,最后只能选择继续扩大量化宽松规模——由央行购买政府债券。两大经济体必然在货币政策上分道扬镳,越走越远。我们看到,中国央行虽然也开始紧缩,但动作很慢,很不情愿,这只会拖延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也使汇率问题有被攻击的借口,甚至愈演愈烈。

         单纯看中国的通货膨胀,似乎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仍然处于下游,但中国的货币增量却处于“上游”,不可否认,中国的GDP的增长过度地依赖货币投放,一个GDP增量大约需要1.6个货币增量,目前的M2总量已经堪比美国,但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如很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的通货膨胀呢?房地产和股市吸收了巨大的流动性。中国病的病根在那?说出来没有人信,就在经济过热!就是放纵货币增速!为什么我国在G20峰会前夕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为什么中国央行最终会考虑加息?为什么G20前后人民币汇率在加快升值?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高层已经意识到必须主动调整长期存在的经济过热现象。这种主动调整,其实就是纠正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包括汇率失衡的一种努力。因此说,关于人民币汇率是否需要调整,中美间没有根本分歧,分歧的核心是调整的幅度和方式。

       中国主动调整的速度很可能加快

       都说人民币升值压力来自外部,其实,内部的压力更大。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就需要解释:为什么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与国内购买力会出现如此长期、严重的背离。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不希望人民币过快升值,因此更不希望利息率高于欧美,希望大国间能够保持货币政策同步,尤其是退出的同步。由于中国经济热度与欧美国家完全是“冰火两重天”,长期保持货币政策同步,意味着人为地制造“洼地”,导致热钱更汹涌地流入。为了对抗热钱,只能更加人为地压低人民币汇率,实际是压低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价值低估,物价就不能涨。于是产生三大隐患:外贸顺差越来越大,热钱涌入导致外汇占款也越来越多,货币投放也越来越大;通胀风险如岩浆,在重压下积聚,不断地出现很多热点,导致热钱流窜;由于人为地压低人民币汇率,导致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被长期低估,中国产品不能提价,提价就没有人要,而中国制造不能提价,怎么解决劳动者收入低问题。这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当长期积压的农产品价格被大量从房地产市场退出的热钱引爆后,终于使物价上涨幅度超出官方的容忍度。货币政策必须转向,被迫转向!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一旦转向,影响力巨大!

       我们知道,中国的紧缩其实早在去年末已经开始,但很温和,4月中旬由于房地产市场暴涨,因此决定推出房地产新政,这是比较严厉的紧缩。但即将开始的升息周期则是更严厉的紧缩,如果说房地产新政只是局部紧缩,而升息则是全面紧缩。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仅是要降低房地产市场的热度,而且要降低绝大多数产业的热度,整个经济的热度。


       中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问题上已经没有了容忍度,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容忍度其实更低。由于农产品上涨具有强烈的传导效应,更由于中国未来将较大幅度地提升一线劳动者工资,预期11月的CPI会高于4.6%,明年很可能超5%不挡不行了。加息周期不是来不来的问题,而是持续多久,加多少才算到顶的问题。

        中国货币政策转向,对投资品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转向,中国股民是不是应该早些离场,彻底不玩了。我反对这种意见。为什么?虽然货币政策转向是一个周期性现象,不可逆现象,连续加息就不可避免。但光靠加息与通胀作斗争,从来都没有双赢。

       从历史规律看,在加息周期变成普遍预期后,物价还没有跌,资产市场必然先跌,暴跌。但由于本次加息受重伤的很可能是房市,房市的流动性释放很可能回流股市。由于房市聚集的货币十分巨大,只要回流10%进股市,也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