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通胀难以通过加息进行抑制
本轮CPI的抬升,从直接原因来看,主要源于农产品[17.86 -1.33%]自7月以来的连续快速的上涨,但从根源来看,目前市场对本轮通胀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类,资金泡沫、需求拉动及成本抬升。
事实上从长期而言,任何通胀均可以归结为货币现象,特别是自2008年年末以来,巨额的信贷投放使得货币供应量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是货币泡沫推高通胀的主要依据。但自2010年年初起,M1及M2与CPI之间的这种传导机制开始面临挑战。滞后的CPI并没有如货币供应量般出现下滑,反而在下半年开始急转直上。笔者认为货币供应过多尽管对目前的通胀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并非本轮通胀的诱发因素。
从历史数据看,CPI滞后于M1及M2大概5个月至8个月的时间,但自2010年年初M1及M2见顶回落后,货币供应量与CPI的走势开始出现分歧,下半年(滞后5个月)本该见顶回落的CPI依然维持抬升趋势。笔者认为,过多的货币供应量是对通胀起到增强作用,但绝非是根源。
从供需来看,本轮通胀的直接推动因素先是农产品,后是居住类价格及大宗商品,笔者认为均非来源于需求的推动。从历史数据看,四季度初一般是农产品收获及大量上市的季节,往年同期农产品涨幅均低于年内均值,2010年农产品同样迎来大丰收,但10月份价格的反而出现大幅抬升,表明目前这轮农产品价格的抬升并非出于供需的不平衡或季度原因(如往年的春节因素)。笔者认为,需求的拉动,一般首先来源于财富效应。
2010年下半年经济尚未完全走出放缓的阴影,而制造业也才完成从去库存化向再库存转化,这与2007年出现的因财富效应导致的需求拉动型通胀截然不同。
对于本次通胀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源于结构性通胀。从农产品的产出来看,受客观技术限制,近20年来农产品生产率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增长,远低于工业生产率增速。年中的低端劳动力的加薪潮事实上直接对中国社会劳动力成本下限产生抬升作用,从而拉动了上游成本的提高。这对于生产率相对较低的部门来说,由于其价格弹性较小,所以这种成本的抬升无法通过产能的释放加以稀释,从而造成了最为直接的成本抬升。
笔者认为,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人力成本的抬升推动整体物价水平的结构性上涨,特别是食品部门价格的持续抬升,从而系统推高通胀的中轴。目前的通胀将是一轮长期趋势,难以通过诸如压制货币增量及加息等手段进行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