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稳健发展之路 专访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华若鸣
成功完成A+H股上市之后,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集聚了太多市场关注的目光。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一个在2008年成立的新兴战略性部门,2009年度的收入已占到全行的28%,并涵盖了投资组合管理、客户资产管理、交易业务、货币市场业务、债券承分销和票据业务六大业务主线。该部开展的金融市场业务具有较强的市场领先地位和市场影响力,2009年,农业银行人民币债券做市商业务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排名第二,并获银行间外汇市场最具市场影响力奖,发行的稳健系列理财产品获“最佳人民币理财产品”奖。<?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为探究新兴部门如何实现高速发展,本刊采访了这个部门的领军人——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华若鸣,对话金融市场的热点问题。
C=《中国外汇理财》 H=华若鸣
C:今年6月,中国拉开汇改重启的大幕,进一步增强了汇率弹性。您如何看待汇改重启?汇改重启给商业银行资金运作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H:我认为,汇改重启在两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标志性意义。首先,选择在此时退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盯住美元的临时性汇率制度,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从金融危机巨大的外部冲击和经济增速放缓中逐步恢复;其次,汇改重启也表明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冲击,中国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仍是坚定不移的。从狭义看,汇改重启是人民币汇率市场走向市场化的必然选择。从广义看,这也是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汇改重启的直接影响是人民币汇率的双边波动性增大。对商业银行来说,机遇与挑战同在:一方面,市场波动的加大首先意味着商业银行自营交易业务的操作空间加大,同时来自客户的需求也会随市场的变化而增加;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市场风险的加大,如何在获利机会和风险承受能力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汇改重启后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发展的关键。
C:农业银行A+H成功发行上市,这给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带来哪些机遇?
H:可以说,农业银行的A+H股上市,是一个标志性的时点性事件。为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我们这些年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包括制定“3510”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各项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经营模式转型,持续探索业务创新等。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农业银行的组织框架、业务结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都有了明显改善。
上市后,农业银行将直接面对股东的投资回报要求,需要在传统业务以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渠道,金融市场业务则为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金融市场业务可提供利率、汇率、股票类、票据类和商品类等各类金融产品,提供业务拓展、风险管理、避险保值等丰富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帮助客户进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五大金融市场。
另外,上市后农业银行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尤其是资本约束。在传统业务模式下,贷款越多,资本充足率要求越高,银行的资本压力也就越大。开展金融市场业务,对资本的要求会降低,可以有效缓解银行经营的资本压力,有助于推动银行在经营内容、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的战略性转型。
C:金融市场业务作为农业银行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业务,今后农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有哪些设想和目标?
H: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自2008年8月成立以来,资产规模和利息收入以高于农业银行平均水平快速增长,逐渐成为农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目前,金融市场部已形成涵盖投资组合管理、客户资产管理、交易业务、货币市场业务、债券承分销和票据业务六大业务主线,建立起一支年轻、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团队。
金融市场业务是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的,本币资金交易规模曾连续5年位居市场第一。金融市场业务拥有较强的市场领先地位和市场影响力。2009年,农业银行人民币债券做市商业务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二,并获银行间外汇市场最具市场影响力奖,“金钥匙?本利丰?安心得利”稳健系列理财产品获“最佳人民币理财产品”奖。
未来金融市场业务将围绕中国农业银行“3510”发展战略,以客户为导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投资、交易和融资等市场活动,大力发展资产管理、票据转贴现和承分销等金融服务,以产品开发、机制改革和技术改进为支撑,为客户提供广泛、安全、高效的市场服务。展望未来,我们将把金融市场业务构建成农业银行重要的业务板块和主要的利润中心,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业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业务在支持客户理财、开发金融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参与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C: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存在着参与主体性质相对单一、做市商制度尚不完善、交易品种结构比较简单等问题。您对完善外汇市场建设有哪些具体建议?
H:从目前国内外汇市场的情况看,银行在市场中还是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同时交易也主要集中在美元兑人民币、港元兑人民币和欧元兑人民币等少数货币对的即期和掉期交易品种上。
从长远看,要完善境内的外汇市场,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培育多样化的外汇需求。需求是一个市场发展的前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境内企业和居民对于外汇的使用和投资需求都在不断增长,这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通过培育广泛的市场需求有助于改变目前市场参与主体单一的局面,具体可以通过择机放松外汇投资和使用的条件来实现。其次,在存在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快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的发展。从国外市场的发展经验看,在产品体系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如即期等基础性产品在市场总量中的占比应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外汇远期、期权等衍生产品在客户需求的支撑下将会快速发展。
需求的培育和市场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发展多样化的需求需要通过逐步放松外汇使用的管理来实现。这需要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的发展相配合;反过来,没有需求作为基础,一味地强调市场完善和产品创新也是没有意义的。
C:金融危机过后,国内银行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态度趋向谨慎。您如何看待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的发展?
H:金融危机爆发前,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市场业务操作,如果不跟随市场步伐考虑市场上流行的衍生产品,银行会觉得比较落伍。尽管当时国内银行都是相对保守的,选择了那些评级较高(AAA级)的衍生产品,但还是出了问题。现在回过头来反思,还是有一些经验教训的。现阶段,国内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态度趋于谨慎,但也可能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2008年金融市场部成立后,针对金融危机下特殊的市场环境,我们暂缓了部分衍生产品交易,重点梳理了整个衍生产品的管理办法、业务流程、操作手册。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开展衍生产品交易的原则是要考虑是否是客户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套利需要。我们还要清楚风险在哪里,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全面把握风险之后才进行定价,力求实现业务的稳健发展。
C:您如何看待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问题?
H: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产品是最容易被复制的。尽管一些银行在产品设计方面申请了专利,但是在零售产品方面,产品同质化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为了吸引客户,银行现在都趋向于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来定制产品,这些自制产品是无法简单复制的。一家银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反映出很多问题,如客户的结构、客户的基础、业务的流程、内部风险管理等。我们会根据市场的发展结合客户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将银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这些方面。
C:对于今年中国外贸企业的避险操作,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H: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汇改重启以来的市场主要特点是双边波动性加大,表面看来可能缺乏规律,但仔细加以分析,价格与国际市场的联动变得更加明显。
从避险的目的出发,针对波动性更强的市场,企业首先还是要做好现金流敞口和期限的匹配,通过降低汇率风险和期限错配风险的敞口来锁定未来的结售汇现金流。
由于人民币汇率与国际市场联系增强,企业需要加强对于国际市场美元中期趋势的关注,可以从侧面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趋势。
此外,企业也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银行的一些特色结售汇交易产品,例如择期和择价结售汇、均价远期等,对于一些有更加特殊需求的企业,银行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