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QE2的最佳选择是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
为刺激美国国内需求,近期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此政策的出台加速了
全球流动性泛滥,大量资金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本币升值、资产价格上涨及通胀水平提高的压力。
为应对此局面,中国采取了多种手段。一是发挥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百分点。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二是综合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等数量型对冲工具,抑制流动性过剩。2010年以来已连续六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18.5%。自2003年4月开始发行央行票据算起,大规模对冲操作已持续八年。截至2010年9月末,对冲率([存款准备金余额+央行票据余额]/外汇占款余额)约80%。三是加强外汇管理,坚决打击“热钱”流入。2010年2月外汇局开始的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查实违规案件197起,涉案金额73.4亿美元。11月初,外汇局启动跨境资金异常流入应急预案,加强对银行综合结售汇头寸管理,严格出口收结汇管理和银行短期外债管理,强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结汇管理,严格依法加大对违规银行的处罚。
这些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窄。比如提高利率在抑制通胀的同时,
也吸引了“热钱”的流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历史的高点;资本管制的方法短期虽然有效,但长期实行效果会减弱,而且容易影响正常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因此,要有效应对当前的不利局面,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刻不容缓。
我国通胀压力的根源在于经常账户顺差过大。过大的顺差造成货币升值的压力,而为缓解升值压
力,央行被迫在市场上购汇,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虽然进行了大规模对冲操作,但市场流动性仍非常充裕,引发通胀预期。面对经常账户顺差过大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促进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改变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有效减少经常账户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少顺差可通过加强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管控,积极扩大进口,来促进贸易不平衡状况的改善。减顺差的重点不是压出口,而是增加进口。
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和促平衡是应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关键。以此,我们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力争在2011年,继续扩大内需以减少对外需的依赖,适当上调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严格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大力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减少贸易顺差或经常项目顺差,适当调控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端。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有着更大的期待和信心;对于外汇
管理改革,也有着更大的创新动力和实施空间。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个转变”,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切实维护国家涉外经济金融安全,需要外汇管理系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涉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支持和理解。新年伊始,借此平台,向《中国外汇》的读者们和广大外汇从业者致以深深的敬意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