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瞭望:人民币汇率问题 巴美不会同盟
今年1月1日,巴西新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宣誓就职。3日,新任的发展、工业和外贸部长费尔南多·比曼德尔表示,罗塞夫准备4月份访华时,将人民币汇率的疲弱列入议事日程。国内外一些媒体就此发表了评论,有不少评论称,巴西可能转变为美国的盟友,就人民币问题向北京施压。不过,笔者认为,此论调言过其实。在货币问题上,巴西与中国同属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受害者,断无与美国同盟的可能。
客观地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间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也将逐渐扩大和加深。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发表观点当属正常现象。但发表观点有平等讨论和恶意发难之分,如果将两者简单等同起来则显得过于草率。笔者认为巴西当属前者。
巴西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有一定的经济背景。在卢拉执政的8年期间,巴西经济发展迅猛,2003-2009年GDP年均增长3.6%,2010年更是增长了7.7%。然而,近些年来,不少经济问题先后暴露。首先,高利率政策使大量热钱涌入巴西,加大了通胀的压力,对巴西金融货币政策造成结构性的干扰。其次,政府公共开支增长过快,年均增长20%,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在货币方面,巴西雷亚尔币值涨速过快,使外贸遭到严重打击。近8年来,雷亚尔对美元汇率升幅达108%,仅从2009年以来就升值36%。有分析报告指出,如果雷亚尔继续升值,2011年巴西外贸顺差将继续下降。正因为问题十分严重,因此,新总统罗塞夫在就职演说中就明确表示,将着手解决雷亚尔高估问题。
但是不是说巴西因为提出了人民币汇率问题将影响中巴关系的呢?当然不是。在卢拉当政期间,巴西政府部门也提出过人民币汇率问题。2010年4月,巴西央行行长曾表示,“人民币升值对于确保全球经济再均衡绝对至关重要。”但事实证明,两国关系显然并未受影响。
相反,由于中巴两国一直就双边合作保持着友好沟通,而且在中美长时间汇率之争的过程中,是非曲直渐渐越辩越明。巴西反而成为抨击美国不负责任滥发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炮手。卢拉政府的外长阿莫林在去年9月曾公开表示,美国要求国际社会向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的做法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到了11月的G20首尔峰会,抨击美国的层级更是拉高到卢拉本人。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论,美国与巴西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美国压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借口是美国对华贸易存在巨大逆差。其背后的真实原因,近几年来大量的报道已做详尽分析,在此不再赘述。而笔者注意到的是,巴西在对中国的贸易中,多年来均保持较大顺差,对美则是较大逆差。据巴西官方统计,2009年巴西对中国顺差42.8亿美元。而同年巴西对美国逆差44.43亿美元。
从贸易结构上看,中国从巴西主要进口铁矿砂、大豆、纸浆、原油等初级产品与日用消费品,占四分之三强。人民币汇率对巴西大宗商品出口商的影响有限,相反,由于巴西向出口的铁矿砂和大豆的价格连年攀升,对我国钢铁生产和居民消费还产生了不小的压力。而中国向巴西出口的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95%以上。因此,巴西的制造商比较忧虑如果雷亚尔的汇率短时间难以下行,中国同行就会入侵到他们的传统地盘。
从目前看,虽然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中国和巴西同是发展中国家,自1993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已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发展。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两国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两国之间也难免出现一些摩擦和分歧。实际上,除了汇率问题以外,铁矿砂价格和反倾销等问题,也都出现了较长时间。但它们都没能影响到双边关系。相信这些问题都可通过现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双边谈判得到顺利解决。
(作者为本网特约评论员,社科院拉美所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