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新机遇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央行日前公布了新年1号文件《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将允许试点内的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该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项下

        央行日前公布了新年1号文件《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将允许试点内的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该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在资本项下进一步加快,同时也有利于完成平衡外汇储备、逐步实现人民币全球强势货币的定位以及释放国内泛滥的流动性从而减轻国内通膨压力等三项目标。

   不可否认,人民币国际化将减轻中国因为过度依赖美元结算导致的外汇储备上升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大幅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使得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加上衍生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外国投机性资本进入的力度,造成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1至2005年,我国每年新增加的外汇占款分别为3565.29亿元、5366.91亿元、11623.58亿元、17745.72亿元及16199.97亿元。2008年上半年新增外汇储备2806亿美元,就造成基础货币净投放将近1.9万亿人民币,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

  过剩的流动性与相对有限的投资渠道,导致市场资金推高农产品与消费品价格,同时还影响房市的平稳发展,放大资产价格泡沫。因此,如何引导泛滥的资金回到实体经济或正常的投资渠道,而不是追逐短期的暴利,这已成为货币监管当局主要应对的宏观问题之一。

  因此,资本项下的逐步开放,将有利于引导国内过剩的资金从国内的池子,流向国际的资本海洋。这无疑有利于稳定目前国内的通胀形势,有利于控制地产价格非理性上涨,将过剩的资金引导向投资标的物更为丰富的国际市场,不失为一条战略性的短期举措。

  从2011年央行1号文件的政策意图来看,重心已放到境外直接投资,这表明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再到允许人民币直接投资境外,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明显加快。

  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的奠定,可解决当前中国过度依赖美元的金融困局,一方面,通过逐步升值来奠定人民币国际定位,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来促进、保证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发展,进而实现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货币的主流地位。

  在美元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货币当局必须同时应对外汇储备扩大、汇率相对平稳和流动性过剩等几个目标,宏观调控面临较大难度。由于上述目标之间相互制约,不具有兼容性,因此,单一的货币政策已难以同时实现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政策目标,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人民币国际化的加快,将进一步降低中国对美元的依赖度,从而提升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使中国逐步摆脱由于美国量化宽松导致的全球通胀困局。

  从短期来看,对外投资试点的开始或将冲击房市及新股高价发行的泡沫,资本泄洪的开始势必刺破资产价格的泡沫。从另外角度而言,对目前估值处于历史低点的A股蓝筹则形成利好。

  最近,国际股市纷纷创年内新高,蓝筹股估值并不便宜。去年A股指数涨幅已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且蓝筹股估值相对H股而言已经偏低。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亦将带给A股更为成熟的投资理念,机构投资者将更为接受全球主流的价值投资理念。因此,综合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将会推进A股周期股价值洼地的发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