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我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
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已趋于平稳,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当前我国进出口渐趋平衡,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显著下降,2010年以来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国际收支向均衡状态进一步趋近,当前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227,连续第九个交易日上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2010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再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
点评:
2010年是我国正式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五周年,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表明我国汇率政策因国际金融危机进行的特殊调整阶段宣告结束,重回既定轨道。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汇改方向以来,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其间虽经过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特殊时期的调整,但既定的方向和原则始终没有改变。事实证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适应新的发展和开放格局的必然选择,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在保持贸易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次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从本质上说是既定方针政策的延续,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其一,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中国经济转型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的紧迫任务,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优化资源在内外需部门的配置,转变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二,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我国应对全球经济新格局打下了基础。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贸易和资本往来进一步呈现多元化、多区域的格局;与此同时,我国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承担更大的责任,因而也备受关注。在深度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继续推进汇改有利于我国与各国之间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