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下一个二十年:金融中心应与人民币国际化适应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2011年1月12日,理财一周报金融盛典在浦东星河湾大酒店隆重举行。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崔远见、上海市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汝银、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阚治东出席。在此次盛会

     2011年1月12日,理财一周报金融盛典在浦东星河湾大酒店隆重举行。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崔远见、上海市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汝银、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阚治东出席。在此次盛会上,三位嘉宾对中国金融未来20年的发展进行圆桌讨论。其中,崔远见表示,金融中心应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

  上海建设世界金融中心从怀疑到坚定

  主持人:中国金融市场飞越了二十年,这二十年是怎么演变的,那么下一个二十年中国金融业该怎么发展,尤其是上海金融业该怎么走。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过去的二十年,我们是怎样走过来的。

  阚治东: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了,上海集中搞国际金融中心,最早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朱镕基在上海当市长时,在一次上海盛大的国际论坛上提出来的。我记得当时还找了一个主题,就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那次会议我记得来了很多高层次的嘉宾,有美国刚卸任的财长,也有美国刚卸任的国防部长,还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人。当时嘉宾针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行讨论,气氛很活跃。还讨论建立上海交易所,上交所是在1990年底开业的,那个会议是在年中的时候。

  应该说,包括参加会议的专家,我们心里清楚,当时对于我们能不能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怀疑的。

  还记得那年,我们为了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组成了中国证券业第一个去香港的代表团,香港还是很重视我们的。但我们去了香港的联交所,和他们理事会成员做了一个交流,看到人家联交所这么大,日交易量有10亿元、20亿元,我们就感觉差距很大。所以那次我们去访问以后,香港媒体就马上有很多文章出来,说上海要建国际金融中心了,要取代香港区域地位。我看了这个报道,感觉很好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保持这么长时间了,这么强大,上海交易所八字还没一撇呢,我们怎么可能取代香港,甚至怎么可能超过香港呢。

  但今天大家也看到了,国内证券交易所,不论从哪个方面,香港的联交所与我们都是没法比的。二十年以前,大家可能会怀疑,但到今天,我是坚定相信,我们国家未来二十年肯定比今天走得更好。当年我们说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今天我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我说上海应该成为像东京、纽约这样世界的金融中心城市。因为当前,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昨天(2011年1月14日)我看了一个报道,说中国是世界几十个国家加在一起。未来二十年,我相信我们的经济还是会保持高速增长,不说取代美国地位,但应该会向美国靠近,不可缺少金融中心的支撑。

  因此,二十年就是一个片段,前面二十年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过,最后一回头,发现“啊,我们走得这么快”。

  金融中心应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

  理财一周报:崔远见先生在政府和市场互动方面也有很多经验,首先您对他们说的二十年来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您自己有什么看法?第二个,在您看来,“十二五”规划,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崔远见:金融业发展也好,金融中心建设也好,二十年来在座的投资者和企业家们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应该说这二十年的变革是很不容易、很有勇气,很有战略眼光。

  我们金融中心建设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推进,第一,推进金融市场的建设,当前上交所加上其他交易机构,上海已经形成种类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国际上也比较有影响。第二,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建设,我们采取很多措施。我们全市金融机构超出1000家,种类相对齐全。第三,推动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不论是市场的对外开放,还是行业都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加大力度。

 国务院2009年发布了一个19号文件,对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提得很明确,建立与我国国际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将如何把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跨境使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我想人民币国际化将会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下一步我们将在如何打造人民币全球定价交易、清算中心做努力,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水平。

  证券市场的大问题是政府管制多

  主持人:阚治东先生有很多的感慨。我们在金融市场的规模、人才的资源包括国际化程度等仍和国际主要经济体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最大的IPO市场之一。我们发现阚治东先生对后面二十年非常乐观,如果阚先生把话题引出来,请胡汝银先生来给我们仔仔细细破解一下,过去二十年,我们做对了什么,还有哪些方面等待我们把它们做对?

  胡汝银:我写了一本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变迁》,对后续资本市场的发展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我把中国资本市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证监会成立之前,当时地方政府相互竞争,市场发展得也非常好,上海证券交易所由地区市场走向全国市场。

  当时交易印花税绝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来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深强沪弱。由地方政府主导,有很强的倾轧性,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监管层无心在做。后来呢,朱镕基铁腕整治金融市场,包括关闭三十多个地方证券交易中心,如果没关的话,我们今天也不用搞什么第三板块,只要对它进行改造就行了,当时为什么不改呢,因为它运作成本大。

  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二个阶段是中国证监会成立以后,这个市场毕竟是规范的,但是有一点美中不足,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的色彩,中央控制比较多,相比较而言,中国香港市场是自由化的市场,监管不审批,市场就发展得很快。大陆如果像香港一样,上交所的排名会更加靠前,走得更好。

  第三阶段就是政府做政府的事情,也就是监管。证监会在英语里是watchdog,看门狗,是干什么的呢,主人来了小偷来了,看门狗把小偷咬出去。所以证监会应归位于监管。从目前的金融大国变成金融强国,从资本大国变成资本强国,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制系统。我们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政府管制比较多,这很无奈。彼得·林奇曾经写过一本书《战胜华尔街》说的是散户也可以战胜华尔街,怎么做,你可以关注公司基本面,不做不熟悉的公司,对你投资的公司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现在投资中都比较浮躁,依赖小道消息,去看庄家进了哪些股票,这样一来,你势必成为被人宰割的羔羊。进入第三阶段,必须要拥有领先的制度、资本市场文化和投资者队伍,这样我们的散户和金融投资者在国际上就有领先的优势。这是我们未来的方向,只有这样走了,我们才能从容应对所有的金融危机,笑对天下,将华尔街玩弄于股掌之中,而不是被它玩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