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定跨国公司未来命运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全球金融危机是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市场的一个分水岭。这个分水岭的意义在于,跨国公司终于发现,中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赢利市场,而是决定它们未来命运的主战场。   如今,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进入学术
  全球金融危机是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市场的一个分水岭。这个分水岭的意义在于,跨国公司终于发现,中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赢利市场,而是决定它们未来命运的主战场。

  如今,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进入学术界公认的消费爆发期,跨国公司当然懂得其中所深藏的商业机会。中国市场转型的另一个体现是取消外企的超国民待遇,中国以税收优惠来吸引外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同时,中国优秀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开始进入第一阵营。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跨国公司重新认识现在乃至未来的中国市场。有一个数据非常说明问题,进入中国市场的服务业外企数量超过制造业外企数量,这当然与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密不可分,但这也包含着一个内在的逻辑:制造业的外企本身对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正如通用电气(GE)中国区总裁温跃忠所说的那样,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市场,更是产业基地,许多设备的采购、生产、服务都在中国,GE 在中国要打造整个产业链的优势,帮助GE在全球市场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GE一向是以战略导向而著名的,GE的做法我觉得特别值得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予以高度重视,那就是不应再把中国当成一个赢利市场,或者简单地把中国当成避免全球市场危机的避风港,而是像GE一样从全球战略竞争优势的高度看中国市场,中国无疑是这些跨国公司打造产业链优势的最佳战略地点。

  所谓产业链优势,讲的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讲的是从原料采购、生产、研发、设计、销售到服务的一整套整合能力。沃尔玛能够在全球称霸,最重要的就是拥有这样一整套系统能力。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决定高下的其实正是它们各自的产业链能力。中国已不再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优势的简单一环,而正在成为整个产业链的核心。

  产业链优势的第二个层面是“产业链的终端客户战略导向”。过去中国的供应商大多是“部件供应商”,但跨国公司发现,当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前沿,当全球最优质产品中的“中国制造”越来越多,这时,出于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它们需要把中国企业融入到产业链的前沿中。

  这种融入不仅会提升中国企业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重要的是,反过来也让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隔膜,特别是文化的隔膜一点点消融。我相信,跨国公司总部的高管们很快就会发现,中国的崛起不仅是制造优势的崛起,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东方文化的崛起,未来全球最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一定是融通了中西方文化的佼佼者。在这个意义上,相互学习很快就将成为全球商业领袖的趋势。

  这一天,我想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