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奥会”后人民币继续走强 未来加速升值?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人民币兑美元周一(1月24日)延续涨势、再次刷新高点,因中国央行调低了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且出口结算引发的人民币需求上升。另外,在春节来临前人民币/美元也往往面临上

        人民币兑美元周一(1月24日)延续涨势、再次刷新高点,因中国央行调低了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且出口结算引发的人民币需求上升。另外,在春节来临前人民币/美元也往往面临上升的压力。“胡奥会”后首日人民币继续走强,有分析指出未来人民币将加速升值,但这种想法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截至收盘,美元/人民币询价系统收于6.5812,较前一交易日下滑24点。早间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1月24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6.5883,低于上周五的6.5886,并与上周四创纪录低点的中间价持平。交易商通常会根据中间价水平来揣摩中国央行在人民币汇率上的立场。

       上周中美领导人对话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人民币兑美元仍被低估,有必要进一步调整汇率。奥巴马承认,人民币兑美元近几个月已缓慢升值,但他表示这还不够。中国领导人及会后联合声明中均表示,将继续坚持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但未在人民币问题上给出任何线索。

       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布雷纳德上周五(1月21日)表示,美国和中国均认为一个更具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符合中美两国的利益。布雷纳德还表示,中国已经承诺采取措施,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他们经济改革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
    
        布雷纳德进一步指出,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期间,中国重申了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承诺,并放弃了其反复使用过的一些词汇,同时指出了人民币汇率和中国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周日(1月23日)也表示,中国有可能在今年内调整人民币汇率。不过基辛格也坦陈,人民币汇率的提升不会达到美国人所希望的那种幅度。(美国希望中国每月升约1%,中国预计只能保持每月0.5%的升幅。)
    
       美国媒体及部分国际机构周一(1月24日)也对上周“胡奥会”进行解读称,中国官方已经放弃了一些先前反复使用的词汇,这表明其货币政策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同时也表明中国官方已经更能够容忍人民币的升值。

       人民币兑美元自去年6月重启汇改后一度升约3.6%,尤其过去两周“胡奥会”前后,人民币兑美元升幅高达0.6%,但上周以来涨势明显趋缓。这暗示,中国仍将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步伐逐步提升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改革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加速升值,尤其去年末及过去两周涨势凌厉。这一方面是出于中国国内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继去年存款准备金六次上调、两次上调利率后,今年伊始中国再度调升存款准备金率,与此同时,作为“三率齐动”抗通胀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也明显加快。这也是抵消全球粮食、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必须举措,也是国内扩内需、调结构的必经阶段。

        当然,国际社会的压力也是重要外因。因美国量化宽松导致的流动性狂流入新兴经济体及商品市场,美元贬值刺激新兴市场国货币升值,这样在人民币升值幅度不足的情况下,出口依赖中国的新兴经济体和商品出口国在汇率竞争力上明显输给中国,中国也被美国“拉下水”,被动成为货币战的肇事国之一。
     

       而若按市场预期的人民币今年升值5%左右,将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和抗通胀压力,同时这也有助于适度避免贸易冲突,有助于中国扩展全球影响力;但大幅度甚至一步到位的升值没有任何依据。

        另外,最近两周,欧洲局势逐步缓和,全球通胀压力不断扩散,甚至欧洲、英国年内都有加息可能,而美联储迟迟未有松口迹象,高失业率、低通胀维持,货币政策差异及全球风险偏好回升,均导致美元近两周维持偏软,上周五更是跌破近期盘整区间,大有破位下行之势,也是美元对人民币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欧洲债务问题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市场美元持续走软或大幅下跌的根基并不牢靠。虽然中国通胀压力将部分加大人民币升值抑制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但不要忘记胡锦涛上周在美国对通胀和人民币升值之间关系的淡化,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及由此引发的热钱将加剧国内通胀风险,官方不能不察。而中国近月在海外频频送出"大礼包",竭力缩减经常帐盈余以缓解外汇占款增加和人民币升值外部压力。

        再者面临外围市场仍存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结构调整背景下,人民币过大升值导致的问题或许并非中国现在所能承受,或者讲这需要更多时间来承受,因此人民币稳步渐近的升值趋势将维持,只是步伐教去年3%更快,但短期内又难以金融危机前的每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