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混战
在货币混战中,今天锁定美元或者人民币为批评对象,明天可能瞄准欧元或者日元为斗争目标。即便是中美之间的人民币汇率争端,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也不会一直延续。
谈起货币战争,可能绝大多数人会自动联想起中美之间的人民币汇率争端。确实,主要是由于中美两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屡次交锋,货币战争已经成为中国国际金融领域较为普及的一个术语。不管其是否是金融领域阴谋论的夸张描述,还是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思维渗透至金融领域的强势表现,货币战争还是在一定意义上点出了中美两国金融关系的某种本质属性。
然而,如果仅仅认为货币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这或许是一种视野上的局限。在国人所熟知的中美货币战争之外,在过去全球经济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事实上还有越来越多的重要经济体也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货币纠纷当中。从发达国家的货币来看,有欧元借助主权债务危机的贬值及其对欧盟出口的促进,有日本通过大量抛售美元所极力避免的日元快速升值。而考察新兴经济体,有俄罗斯对于去美元化的热衷,以及印度对当前外国热钱大量涌入的担忧。至于巴西,更是两面开火,公开表达对美国和中国的强烈不满,数次在官方场合重复使用货币战争一词,要求中美两国必须改变对外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平衡承担应有的责任。考虑到涉及货币种类之多,牵涉面之广,用货币混战一词来形容当前的国际货币关系恐怕并不为过。
货币混战的出现,首先反映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失序。总体而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虽然仍能称为美元主导,但由于美国自身经济的衰退以及更为重要的,美国利用美元主导地位的自利性寻租行为,美元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经济影响力和道德号召力都在相对下降。但同时,无论是欧元,或者是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在现阶段都无法和美元挑战。因此国际货币体系处于一种旧秩序几近被打破,但新秩序尚未建成的混沌过渡期。这样一种货币权力过渡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货币混战的出现。
货币混战还和主要经济体之间货币关系的失范高度相关。观察世界重要经济体的汇率形成机制,不难发现它们缺乏统一的规范,简而言之,有些是浮动汇率制,有些是盯住美元的准固定汇率制。世界范围内没有一致标准的汇率制度组合,客观上形成了经济体之间的汇率形成机制错配,因此增加了不同货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汇率风险和政治误解。这也加剧了各主要货币之间的竞争乃至战争的出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失序和失范共同促成的货币混战中,主要经济体之间并不存在着界限清晰和固定不变的战争对象和同盟组成,这些主要经济体的利益与立场会随着货币情势的变化而变化,合纵连横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所不同。在货币混战中,今天锁定美元或者人民币为批评对象,明天可能瞄准欧元或者日元为斗争目标。即便是中美之间的人民币汇率争端,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也不会一直延续。正如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马克以及80年代的日元汇率一度成为当时货币战争的核心,但现在却较少被提及一样。
不过,尽管现在各国货币处于某种程度的混战当中,但如果要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货币关系,却会得出一个比较乐观的结论,即“战争”的威胁会减少,形势将逐渐缓和。最大的直接积极推动因素是全球经济复苏将会在今年极有把握的实现。由于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转好,货币战的相关各方将会减少利用汇率武器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冲动,这有助于促成一个平和的全球货币环境。
构成全球货币争端核心的中美两国,也将以更为务实与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从而为去除货币战争的引信贡献各自的力量。其中,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是最大的利好。随着倾向自由市场经济和重商主义的共和党取代相对而言更为乐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民主党控制国会众议院,现在的国会将比此前的国会较少发出对华货币恐吓。从中国的角度,由于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及对贸易顺差的渴望减少,中国也将会柔化在人民币汇率上的激烈调门,以更为自信的方式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和美国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