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刚:以国债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的阻力将越来越大。为了走出这一困扰,中国政府已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文试图分析,为了顺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有必要采取国债战略,即面向国际社会大规模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债,这样一种国债战略也将同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之转变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要求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是要牺牲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是以牺牲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为代价。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并最终成为世界强国,必须仍然维持其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目的。而事实上,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高增长的巨大空间。
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仍然不高,中国仍然存在着两元经济结构,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仍然偏低。
总而言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这种非最优状态又同时意味着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中国经济的这种巨大上升空间为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提供了可能。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然而,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并不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就可以自然而生,唯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
已经知道,在需求的三架马车中,出口的增长将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越来越遭遇限制:从平衡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出口的合理增长率应和发达国家经济(或市场规模)的增长率相一致,即2-3%。投资的增长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持续地高于GDP的增长:一方面,这将加剧中国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投资的资源成本如劳动力等已不再廉价。由此,在需求的三架马车中,启动消费将成为从需求角度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不二选择。
然而,中国的消费启动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首先,中国收入分配的恶化还没有得到截止。由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当收入更加不平等时,社会平均的消费倾向将更小,从而,启动消费就越困难。
第二,中国目前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够健全,这使得大多数居民(特别是中下层居民)对未来缺乏安全感。由于大多数家庭偏爱稳定的消费流(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行为假设),因此,当未来生活不能得到保障,当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时,家庭会更积极的选择储蓄,以防患未来。于是,没有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启动内需也就越困难。
从供给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标志在于人均产量的差异。而人均产量的差异归根结底可以分解为如下两个因素:第一是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既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是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即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等都远落后于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