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影响力调查:悄然走入英国市场
今天讨论的是人民币的海外影响力,不知怎的,想起了曾写过的一首赞美服装厂女工的诗歌:人们认识长裙,短衫不认识你;人们知道西服旗袍,套装棉衣,不知道你;但是你很欣然惬意;因为生活的五彩缤纷里,有你挥之不去的影子……
今天英国乃至欧洲,许多人对于中国的文化,商品,经贸等很多方面的认知度与对人民币的认知度,同上面这首诗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数不胜数的超市货架上到处是Made In China;英国数百所中小学已飘出了朗读中文的声音;英国官员也宣布:中英贸易的强劲关系前所未有,目前已有四百多个中国企业在英投资,中国在欧盟投资最多的是英国(语自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官员)……
但是,英国民众对人民币的了解程度却远没有那么高。拿一张中国钞票在他们眼前晃,没多少认出那是人民币的,有回答正确的,却直言不讳地说是猜出来的,也有的因为在学汉语,所以认出了上面‘百,十,角’等中国字故而推断出来。普通老百姓对人民币的认知多来自于媒体,尤其是电视。人民币在英国,有点像低调的服装厂女工,在幕后默默地奉献,但中国经济俨然上市的服装,抢尽了人们的眼球。这首诗这个比喻不管是不是特别恰当,但它是积极正面的,比有些说人民币是幕后魔影的人要善良。
所以在这样一个抽样调研基础上,若问英国人是否认为购买人民币是一种好的投资手段,是否愿意这样做,得到的答案基本是否定的;这和前些年欧元走势强劲的时候,人们纷纷计划购买储备长线投资十分不同;这只有一个原因,人民币不是国际流通货币。英国人民很实际,与自己不搭界或自己够不着的东西,才不去问津。英国人在很多方面都自然地流露出这一特点。前几年的春节期间,笔者的一位艺术界朋友为了交流中英文化艺术,邀请了一个工艺大师代表团(其中有鼻烟壶内画大师,面塑大师,脸谱大师等),在英国超市包了一个摊位,现场展示才艺并进行出售;大师们英语不太灵光,朋友专门请了爱好艺术的中国留学生帮忙做翻译;结果大师们现场演绎精湛绝伦的作品没有卖出多少(成本高价位也高而且是远离英国生活的创作,一星期只卖出几十英镑);可那位聪明的留学生在帮忙翻译之余,为过往行人起中国名字用彩绘笔写下来,并装裱在相框里,十镑二十镑一个,一天能卖二百来镑。
笔者有一位做音乐的英国朋友,酷爱中国文化,一直在学中文,几年前,他曾经用中文写过一首歌儿(吉他弹唱,名字叫‘英镑真棒!’),其中有一句歌词记忆犹新:‘英镑很坚挺,欧元真疲软’,为了字句押韵,他请教过我。记得当时曾对他说既是用中文写歌词,应该也写写人民币,并问他是否花过人民币;他非常困惑地摇摇头,认真地告诉我从来没听说过更没用过。当时英镑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15。后来为了他的音乐梦想,这位朋友去了中国并找了一个北京女友,对人民币也就熟悉起来。
但是近两三年,英国有一部分人开始对人民币情有独钟起来。他们是一些金融界的专业从业人士。在这个小众圈子里,对人民币的了解度几乎达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这包括银行,外币兑换场所等。几年前,若是到外汇兑换店换人民币,店员一定像看外星人一样望着你,并且告诉你人民币在英国就像一张纸,没用。近两三年,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兑换所都有了人民币兑换业务,虽然他们明码标价的外汇牌价单上没写着人民币的名字(只看见过唐人街里的华人兑换所醒目地标有人民币外汇牌价,鲜艳的小五星红旗格外扎眼),但只要你换,他们马上告诉你买卖汇率;有点儿灰色交易的味道,热情些的还会跟你说最近这项生意不错,盯着你的目光充满渴望。
于2009 年第一家率先推出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汇丰银行在伦敦的一家主要分行今天的买卖汇率分别为11.72:1和9.28:1 。而其中一家英国换汇店买卖汇率分别为:12:1与8.25:1,他们的利润真不低。英国的玛莎集团作为超市也成立了金融汇换所,由于该集团是以此方便客户,不收取手续费,所以对于受众来讲汇率最划算,今天其中一家较大型的玛莎超市买卖汇率分别是:11.56:1以及9.72:1。
不管汇率如何,至少可以用放心的口吻告诉中国那些即将来英观光的游客:你们携带的人民币不会无所适从,银行,换汇店,甚至超市都有人在张开双臂恭候着你们呢。只要肯付出一些手续费。建议大家来英后要多走几个换汇的地方,因为差别挺大;中国的一句成语“货比三家”用在这里十分贴切。
最近一段时期西方尤其是美国,一直在向中国施压,希望人民币大幅升值。总统奥巴马批评中国的货币政策,说中国政府没有履行他们所称的“他们将做到一切能做的”承诺,即同意人民币升值。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中国北京大学演讲时也曾敦促中国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较为含蓄地表达了观点。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均收入四五十元钱,当时流通的十元钞票‘大团结’许多国人记忆深刻;那时虽然中国人挣钱少,但是人民币特别值钱,据说一美元只相当于当时两块多钱人民币;要是奥巴马那个时候当美国总统,恐怕就不会批评中国货币政策了。可那时中国正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和很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制;中国人民铁骨铮铮,穷且志坚呀。
英国一些媒体则历数人民币升值给大家带来的好处:经济学家预测,如果人民币币值稳步上升,中国的商品成本也将会提高,这会让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企业的商品更容易出售。同时中国工薪阶层的购买力也将大为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还会大大提高中国在全球企业并购方面的实力。甚至建议私人投资者考虑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人民币投资。
上一页123
西方金融界一些专家鉴于如今中国经济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十分赞同蒙代尔的建议,即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揽子货币的定值方法,也就是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同定值,纳入一揽子货币计划。
对此也有金融专家持不同意见。一位华人金融分析师谈到经济发展中要看到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中国的货币制度,中国的经济体系并没有完全融入西方的经济体系,所以就比较幸运地脱离了这次的经济危机,所以这也给了中国很好的启示就是说西方的“市场决定一切”的论调并不一定正确,中国在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怎样保证中国的特色,不光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有一个经济安全的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也经历过中国这样的一个时期,经济蓬勃发展,房价涨得很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一个不小心,造成了整整十年的衰退,这是前车之鉴,希望中国政府一定要好好考虑这个问题,慎重对待人民币的前途;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保障中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勤劳致富,中国人民是干出来的,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用双手创造了财富,创造了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成就,这一点无论英国还是美国都是有目共睹并且认可无疑的。英国大多数普通民众不了解人民币,没有多少认知度;同时英国又有一小部分人青睐人民币,呼唤人民币堂而皇之地进入英伦岛;并且某些人与人民币已经有着数年的亲密接触和往来。
但英国人终究还是英国人:看重自己,特别实际;在人民币没有跟他们的切身生活发生联系或没有发生直接关联的时候,他们对人民币的平均态度只是平平淡淡;男人依旧绅士,女人依旧淑女。
只有当人民币国际化了,如同中国的商品,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贸易一样长驱直入全世界,长驱直入英伦岛时,不用你去说,英国人自会像谈论威廉王子大婚,谈论温网公开赛一样地笑谈人民币了。
而这样的表情并不取决于英国人自己,在人民币面前,英国人是被动的,他们为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