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中国新兴市场的帽子与热议人民币国际化
达沃斯论坛刚刚闭幕,本次论坛中国无疑成为世界瞩目的重要主角,全球热议中国的重大成就和未来存在的巨大机会。但在西方国家给中国"戴高帽"的同时,尤其要认识到所谓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和“新兴市场”国家这种论调背后的图谋,要担忧人民币国际化呼声可能推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热钱流入的潜在风险。实力渐强的中国需要更多地履行一个大国的国际义务,但履行义务不能超出中国的合理承受范围,更不能被西方“捧杀”。
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和“新兴市场”国家?
在周末刚结束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绝对主角。数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8.5%左右。西方媒体对此发出质疑,鉴于中国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预计今年将以个位数保持平稳增长的增速,中国是不是已经跃进发达国家之列,应当除去中国"发展中"和"新兴"这样的字眼。
发达国家此种论调到底是何用心?欧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3%,中国只占8.5%,人均收入更是排到世界第100名左右,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早就超过1万美元,还被称作“新兴国家”,中国怎么就被觊觎摘去“新兴经济”的帽子了呢?捧杀背后除了对中国超预期的增长速度和活力惊叹外,更多的是希望中国能够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金融危机后,中国不仅在逐步替代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需求增量的主力军,也为全球经济再平衡做出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又承担了与权益不相匹配的“过度责任”,从顺差责任到汇率责任,再到碳排放责任,西方开始频频抛出了“中国责任论”。
对此,我们必须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清醒的认识。从整个全球现代化进程来看,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这是全球现代化进程历史比较的结论,一时经济总量的变化,改变不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现状。中国的大国责任与角色定位,应该建立在这一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中国经济社会中仍有诸多失衡的因素,人均收入较低、资源匮乏、农业和贫困人口比重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社会发展仍处于现代化中期、公共福利事业有待发展和完善、国际核心竞争力不强等等,都决定了中国还将经历巨大的成长考验。
当你被需要时你就是“强者”,当别人需要你时会把你包装成强者。实力渐强的中国需要更多地履行一个大国的国际义务,但是,履行义务不能超出中国的合理承受范围,更不能以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为前提。但绝不能被西方“捧杀”。
达沃斯热议人民币---国际化不能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嚼头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引人关注,本次达沃斯论坛也是热议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央行新年1号文件已公布,将实施《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启动人民币境外直投试点。同一天,中国银行位于美国纽约的分行开展了针对美国客户的人民币交易业务。人民币加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就有美国支持人民币加入SDR的提法;法国总统萨科齐随后也在公开场合对此表示支持。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相对封闭,实现人民币汇率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的变革。人民币如果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资本账户和汇率对换的灵活性。如果中国现在开放它的资本市场,一些钱会流出去,但是更多的钱会继续涌入中国,人民币会大幅升值,中国的出口会大规模受损。目前看来,这对中国或者世界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有分析人士就指出,萨科奇的建议旨在使人民币升值以便提高法国的出口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位法国官员也坦陈,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使用的不断扩大将会提升对人民币的需求并可能推动人民币升值。
自去年6月重启汇改以来,一浪高过一浪的人民币涨势让企业心惊肉跳,尤其对制造业造成巨大压力。轻工日用、纺织服装、鞋帽箱包、家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当其冲,这些产业本身附加值不高,且面临较大的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涨压力。四川省商务厅做过测算,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上述企业利润空间就要收窄3个百分点。由于对人民币走势判断不准,也影响到企业决策,很多企业年前不敢贸然接单,索性决定提前停工放年假。
而中国进一步升息的预期,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投机资本和热钱加速流入中国,这可能也是管理层不得不担忧的重要参考因素。这会抵消国内抗通胀的政策效果,并导致未来泡沫崩溃的潜在冲击。
因此,在外部仍存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结构调整背景下,人民币过大升值导致的问题或许并非中国现在所能承受,或者讲这需要更多时间来承受,因此人民币稳步渐近的升值趋势将维持。通过炒作人民币国际化借机推高人民币看涨预期的行为,我们必须予以警惕。
“人民币未来肯定可以成为国际性货币,这是毫无疑问的,”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央行顾问李稻葵表示,“但问题是,进程需要特别谨慎地去把握。”李稻葵还认为,中国是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大利益相关者。中国现在有大量的美元和欧元外汇储备,国际货币改革进程出现任何波折的话,我们也是个受害者。因此,中国需要妥善把握争取人民币国际化和维护目前货币体系的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既包括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也包括相关市场需求的形成、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的开发等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特别顾问朱民也表示。
朱民还表示,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支柱是世界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虽然现在人民币“走出去”战略发展很快,包括人民币贸易结算、境外人民币流通以及境外居民的人民币投资账户等,但变化的过程注定是漫长的。
至于未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朱民说,促进人民币境外使用是一个方面,但最关键的还是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的建设。金融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资本账户开放;而金融市场建设需要市场需求的形成、相关金融产品开发等。
可以说道路是漫长的,我们更需要那种“模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而不是被外界推着走、步伐走得过快过急,更不能使之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