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人民币汇率渐进式改革要以市场为基础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3日讯 今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举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影响评估”课题的成果发布会。该课题以政策评估的方式,对2005年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3日讯 今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举行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影响评估”课题的成果发布会。该课题以政策评估的方式,对2005年启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成效进行了实证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出席发布会。在会上,易纲强调,一揽子技术调解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度要以市场为基础。课题组研究表明,2005年7月以来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效显著。汇率改革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小,缓解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失衡,明确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也给外向型企业的升级转型留出了时间,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良好。课题组专家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所采取的渐进式策略是正确的,一次性大幅升值已无必要,也不可行。当前仍须真正落实有管理的浮动和参考一揽子货币政策的参照体系,同时确立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量的调控目标,以小幅、相机调整的方式使汇率回归均衡水平。
易纲对课题组的成果表示肯定。他强调,汇率改革推进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时机。他同时表示,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的负债形成的,在央行不管是企业卖汇还是老百姓把汇卖给银行,在卖汇瞬间钱和人民币就两清了,等于央行买了美元,同时付了等价人民币!外汇储备不是财政的税收,也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钱白交给国家,不管谁卖汇都会得到等价人民币,企业和老百姓已经得到好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表示,2007年和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每年升值了7%左右,与不升值的情况下相比,实际GDP只下降0.28个百分点,但是我国通货膨胀率降低了0.42个百分点,工人实际工资上升了0.0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重减少了0.28个百分点。从产业层面来看,汇率调整没有对我国银行业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对促进外向型企业升级转型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外向型企业对汇率调整的承受能力要好于许多人的预期。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强调,在“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汇率作为一种关键价格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继续深化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同时他也指出,汇率不是影响宏观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唯一因素,其他价格和制度因素也在起作用。因此,汇率改革应和工资制度改革、价格改革、资源税改革等一揽子措施进行综合配套。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认为,我们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远远没有完成,许多重要的要素、商品价格不完全是市场定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靠单打一汇改调整进出口贸易是不现实的。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处长温建东认为,中国经济实体经济的表现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劳动市场率快速的提高,一方面竞争力增强,一方面世界对中国的信心也提高了,吸引力也提高了,这样的话,毫无疑问,国际就看好中国的货币,升值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