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汇率渐进式改革要考虑国内外形势和时机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13日在北京强调,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的最好选择。但他同时也指出,在改革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13日在北京强调,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的最好选择。但他同时也指出,在改革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时机。

  易纲是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13日举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影响评估”课题成果发布会上说这番话的。此次发布会上,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交通银行(5.65,0.09,1.62%)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课题团队发布了刚刚于2010年底完成的“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评估”研究课题成果。

  课题组专家表示,2005年7月以来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小,缓解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失衡,明确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也给外向型企业的升级转型留出了时间,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良好。课题组专家认为,当前仍须真正落实有管理的浮动和参考一揽子货币政策的参照体系,同时确立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量的调控目标,以小幅、相机调整的方式使汇率回归均衡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明显升值,截至2010年12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二次汇改以来的升值幅度为3.13%。进入2011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并未减速。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升值0.41%(1月1日-2月11 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春节假期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2月1日)创出6.586的汇改新高后,于春节后的头两个交易日继续走高,在上周三和周四相继达到6.585和6.5849。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昨天表示,汇率不是影响宏观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唯一因素。应继续深化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同时汇率改革应和工资制度改革、价格改革、资源税改革等一揽子措施进行综合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