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演绎高成长故事 印度尼西亚或成新金砖
经济数据领涨亚洲 有望跻身“金砖俱乐部”
从近年的数据看,印度尼西亚在经济方面的表现着实不错。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自2010年第二季度的GDP增幅创下6.2%的新高后,印度尼西亚第三季度的GDP依然保持了6%的增速,而该国2010年预算赤字仅为GDP的1.1%。
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数据,印度尼西亚2010年的经济增速将达5.9%,2011年和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扩大至6.2%和6.5%。但印度尼西亚政府对经济情势的分析更为乐观,今年1月11日,印度尼西亚副总统Boediono表示,如果全国民众与政府官员皆能充分发挥职能的话,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望超过6.4%,甚至达到7%至8%。
数据还显示,受热钱流入等因素影响,印度尼西亚股市2009年和2010年的涨幅分别高达90%和46%,领先除泰国以外的所有亚洲新兴市场。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货币卢比今年也迅猛升值,对美元的汇率增长了将近5%,成为除日元外亚洲表现最强劲的货币之一。
曾在摩根大通和高盛集团担任投资顾问的印度尼西亚政府投资合作委员会主席吉塔?韦雅文表示,“印度尼西亚正在向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目标行进的轨道上。它是世界上第三大民主国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消费市场,人口结构处于最佳状态,全国有一半人口在30岁以下。印度尼西亚正在成为亚洲的新兴经济中心。”
机构一致看好印度尼西亚前景
同时拥有大规模消费市场和似乎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按照高盛当年提出“金砖四国”(BRIC 4)概念时设定的两条标准,印度尼西亚被很多学者认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块“金砖”。
《亚洲时报》英文版去年9月发表文章说,如果单纯从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方面衡量,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而且该国资源丰富人口规模也相对较大,理应成为金砖四国的成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印度尼西亚代表Milan Zavadjil日前表示,印度尼西亚完全有资格加入“金砖四国俱乐部”,无论从GDP增长速度还是从股票市场表现看,印度尼西亚与巴西和俄罗斯相比都毫不逊色。
世界经济论坛首席顾问马丁教授去年11月2日在雅加达表示,从竞争力角度看,印度尼西亚在2010年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为第44,比印度(51)、巴西(58)及俄罗斯(63)超前;在BRIC 4国中,只有中国大陆(第27)超过印度尼西亚。
邓普顿资产管理公司总裁Dennis Lim近日亦指,印度尼西亚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最近几年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发展中国家中表现非常突出,值得投资者给予重点关注。
此外,在主权信用评级方面,印度尼西亚也得到国际金融机构的认同。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今年1月17日宣布,上调印度尼西亚政府本外币债务信用评级,从Ba2上调至Ba1,评级展望为“稳定”,因印度尼西亚整体经济开始回暖,且政府对公共债务调控得当。
同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金砖四国”概念首创者、高盛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表示,计划将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韩国和土耳其一起纳入所谓的“成长型市场”,并以“金砖八国”来代替之前的概念。
海外投资的黄金处女地
作为自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受到严格控制的一项经济指标,在国际直接投资(FDI)方面,印度尼西亚的表现也相当不错。根据印度尼西亚投资协调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年二季度外国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1%,至33.3万亿卢比(约合37亿美元)。
马来西亚英文报纸“The Star”撰文指,跨国公司很早就意识到印度尼西亚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烟草巨头Sampoerna和 Bentoel以及Philip Morris在印度尼西亚都创下了非常不错的销售业绩。去年1月,私人风险投资基金CVC斥资7.7亿美元收购了Riady集团旗下的百货公司Matahari Department Stores,突显了投资机构对印度尼西亚商业前景的看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印度尼西亚代表Milan Zavadjil说,印度尼西亚在吸引外资方面仅次于中国和印度。他说:“一项有趣的调查显示,未来几年中最具投资吸引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印度尼西亚排名第四。”
渣打银行印度尼西亚分行的高级经济师法齐?伊赫桑说:“从前,人们会问,在中国和印度投资以后,接下去该是什么地方?如今看来,答案毫无疑问是印度尼西亚。”
“世界上最能引起关注、最有诱惑力的目的地之一。”雅加达基金管理公司分析师 Lanang Trihardian说。“从2009年中期开始,外国投资者涌进了这里。同时,我们看到大量的流动性进入了印度尼西亚的资本市场和债券、股票市场。”
根据印度尼西亚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0月外资持有的债券已经飙升至总额的77.8%,达到约215亿美元;外资持有短期票券之比率也已达到63.6%。
政府“默许”热钱存留
致力打造优良投资地
尽管已有数十亿美元资金涌入印度尼西亚市场,但该国政府并不担忧资本快速流动可能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相反,政府通过与政府债券有关规定,要求外国投资者的资金能更长期地保留在国内,以更好使用这些热钱。
印度尼西亚央行负责货币政策和研究的副行长Hartardi A Sarwono认为,尽管大笔资金来自海外可能产生波动风险,但政府并没有实施资本控制计划,因目前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基本面依然稳固,印度尼西亚拥有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国外资金的大量流入,符合央行建立外汇储备的政策,对外贸易平衡也相当不错。
去年11月,印度尼西亚央行将推出为期三个月的定期存款,希望引导资金投向较长期的投资,将过剩流动性引导进入生产性投资部门,如政府债券或股票,以此来延长外资停留在印度尼西亚的时间。
印度尼西亚政府认为,实现较高水平的可持续增长的渠道是外国投资,尤其是制造业。该国政府投资协调委员会会长Gita Wirjawan表示,希望到2015 年能吸引300亿至40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他说:“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可以实现。”
为实现这个目标,印度尼西亚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外资进入的优良目的地。
Wirjawan指出,印度尼西亚正在修改规定,使得在这里更容易获得土地使用权,并且正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印度尼西亚政府最近放宽了医疗保健、建筑和发电等领域的投资规定。
印度尼西亚政府日前表示,该国于2010至2015年五年间所需之基础建设资金约为1450亿美元,其中约2/3资金,即930亿美元将来自民间企业。就目前情况看,已经有投资客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产生了兴趣。
这些积极的举措似乎正在发挥作用。印度尼西亚政府去年6月称,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投资250亿美元,支持印度尼西亚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去年8月,韩国钢铁业巨头浦项制铁公司最近也与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钢铁公司签订了一项价值60亿美元的协议,将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建厂。
Wirjawan表示,尽管制造业的投资仍然落后于其它行业,但与劳动力相对较高的竞争对手相比,低成本使印度尼西亚受益匪浅。“我们正看到,来自韩国、日本的工厂正从越南和中国搬到印度尼西亚,因为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低于那边了。”
印度尼西亚鞋业协会表示,全球知名的运动鞋品牌,包括Asics、Mizuno、New Balance等已经由于区内其它地区成本上涨的原因将部分工厂移到了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华人说:踏上码头即是商机
为对印度尼西亚投资环境有近距离认识,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在该国的中国内地与台湾商人。在这些人的眼中,尽管这个国家还存在非常多问题,比如交通基建落后、通讯信息不发达、环境污染严重、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但是,印度尼西亚可称得上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投资宝地”,用一位投资者的话说:“印度尼西亚,踏上码头即是商机。”
印度尼西亚华人温先生,在中国内地生活多年,2008年返回印度尼西亚,在泗水经营一家建材工厂,主要生产建筑用螺钉。对于印度尼西亚的变化,温先生充满感慨,“2001年我去中国之前,当时印度尼西亚的环境很糟糕,经济发展非常缓慢。这次回国,感觉好了很多,但是与深圳相比还是落后。”
制造业利润相当高
温先生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在印度尼西亚,建筑业发展迅速。“我的螺钉厂才运作半年,已经基本回本了。”他说:“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利润相当高,因为当地信息通讯不发达,当地人不会‘货比三家’,单是螺钉的利润就有50%。”
此外,温先生认为,在印度尼西亚开厂的劳动力成本跟中国内地差不多,但厂房租金更便宜,另外,印度尼西亚工人普遍文化不高,素质偏低,效率不及内地工人。
台商陈先生,在雅加达从事专业代工服务。从1996年到2003年,陈先生一直在中国内地参观考察。然而,经过一番评估,他选择了印度尼西亚作为投资目的地,因为印度尼西亚开放内销市场,这与当时的中国大陆限制内销市场很不一样。
刚开始踏入雅加达投资建厂时,陈先生碰到许多不合时宜或窒碍难行的法令规章。但凭借其多年打拚的经验及灵活应变的能力,陈先生最终将所有问题一一化解。
目前,陈先生主要经营塑料射出、喷漆、印刷、烫金的一条龙专业代工。“这个行业以前在印度尼西亚门槛不高,竞争也不激烈,所以赚钱比较容易。”但是,他表示,“行业需要深耕,明年我计划再把代工线延伸到电镀,接下来可以做一些模具生意,都是比较有前途的。”
印度尼西亚与想象中完全不同
罗先生是华为印度尼西亚分公司员工,他告诉本报记者,华为在印度尼西亚没有受到在印度等市场类似的政府管制,发展一直比较顺利。“通讯业在印度尼西亚发展很快,中国的品牌更受欢迎。印度尼西亚人不但喜欢日本的电器,也喜欢中国的山寨手机、电脑等产品,与其它地方的消费者相比,印度尼西亚人对中国品牌和其它国家品牌的认同感几乎是同等水平的。”
他还表示,“没来印度尼西亚前,对这里的境况都有许多疑虑,如缺乏安全、生活不便以及通信市场难做等等。如今生活久了,就舍不得离开这里了。”在他看来,大家对印度尼西亚目前的情况还缺乏足够了解,真实的印度尼西亚已经与想象中完全不同了。
王先生是摄影师,为内地某杂志撰写印度尼西亚华人的传记丛书,往返两地多年。他告诉本报记者,在印度尼西亚,华人是当地房地产业的主角。“印度尼西亚不像中国,土地全归国有,只有70年的使用期限。印度尼西亚土地私有化程度较高,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投资别墅很有前景
王先生说,印度尼西亚的中产以上阶层所占的比例比较高,保守估计也有2000万以上,占总人口的10%左右。这些人喜欢住别墅,所以印度尼西亚的房地产开发商大多把市场的主攻方向定位在别墅洋房身上。“即使是别墅,价格也很便宜,通常在万元上下,而且现在印度尼西亚房地产市场投资还不算热,所以在印度尼西亚买别墅还是很有前景的。”
闻先生,内地某投资公司经理,曾在印度尼西亚各岛考察多次。他告诉本报记者:“印度尼西亚高速公路的平均时速都在40公里以下,汽车常常开不动, 原因就是路实在太少。”
在他看来,整个爪哇岛基础设施不足,由于地型破碎与地质湿软的关系,不方便建太多铁路,也不方便建地下铁,因此支持各公路营运商加紧建设,便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选择。 “对照中国各沿海高速公路,印度尼西亚高速公里的项目回报达两倍以上。较低的投资基期,较高的实质投资回报,投资新兴市场的好处,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