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多找海外合作伙伴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货物贸易大国,迫切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可以帮助中国在全球配置生产要素,合理利用海外资源和能源,向海外转移部分制造业产能;拓展国际市场,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困扰,平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货物贸易大国,迫切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可以帮助中国在全球配置生产要素,合理利用海外资源和能源,向海外转移部分制造业产能;拓展国际市场,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困扰,平衡国际收支状况,降低国内流动性压力。目前,我国已拥有2.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人均GDP迈向4000美元。根据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投资发展阶段论(IDP理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中,第三阶段(人均GNP在2000—4750美元之间),对外直接投资大幅上升,其发展速度快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第三阶段,正处于对外投资爆发性增长时期。
然而,我国政府主导推动的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仍倾向于“以我为主”、“单打独斗”的方式,这也令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一些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大国如印度和巴西,对此也感到不安,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甚至成为它们指责“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的借口。
中国企业只身闯荡,使得外国政府对中国投资设立了更加严格的投资审查,如鞍钢投资美国,投资过程困难重重;也使中国国有企业面临更大的失败风险,例如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中国铝业收购必和必拓遭遇阻碍;还令中国企业必须面对更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独自承担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目前,中国企业主要投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许多项目需要为当地提供就业、移民安置、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情况十分复杂,难免会引发一些社会和环境问题,中国企业“单打独斗”也意味着东道国和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都会全部倾倒在中国企业身上,甚至影响投资建设进程。中国在东南亚和非洲的许多投资项目就遭遇了这种困境。
相比之下,如果中国企业能走国际化道路,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合作开发,包括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合作开发,或与东道国企业合作开发,则可以共享资源、经验,规避大量风险,同时也可避免成为被攻击的唯一靶心。
近年来中国海外投资的一些成功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与印度的石油公司曾是世界上多个石油开发项目上的竞争对手,但去年在尼日利亚石油招标项目中,双方最终变对手为合作伙伴,联合中标,实现了双赢。最近中国公司投资阿根廷石油公司,也采取了与其他投资者联合收购股份的方式。这说明,加强国际合作、联合投资,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快地打入国际市场,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
当然,做到这一点也对企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为企业只有拥有国际视野、拥有大量国际化人才,拥有较高的国际谈判能力和丰富的国际运作经验,才能走向更多的联合投资与跨国合作。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