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影响评估”课题成果发布
“人民币汇率改革所采取的策略是正确的,一次性大幅升值既无必要,也不可行。”在日前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举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影响评估”课题成果发布会上,课题组专家表示,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取向是自由浮动的体制,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真正落实管理浮动,逐步放开人民币管理区间;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宜坚持“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
课题组专家表示,2005年7月以来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小,缓解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失衡,明确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也给外向型企业的升级转型留出了时间,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良好。课题组专家认为,当前仍需真正落实有管理的浮动和参考一揽子货币政策的参照体系,同时确立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量的调控目标,以小幅、相机调整的方式使汇率回归均衡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二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明显升值,截至2010年12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二次汇改以来的升值幅度为3.13%。进入2011年,人民币升值步伐并未减速。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升值0.41%?1月1日—2月11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2月1日创出6.586的汇改新高后,于春节假期后的头两个交易日继续走高。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的最好选择。但他同时也指出,在改革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时机。
课题组专家指出,经过这几年的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对均衡水平的偏差有了明显改善。总体上认同的是,人民币汇率相对均衡值还有一定低估,但是低估程度不到10%。此外,由于我国劳动生产率还在快速提升,在我国贸易依存度、投资占GDP比率、国内外物价相对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预计每年还将产生持续的升值压力。
对此,课题组专家建议,应抓住国内外宏观经济相对稳定、就业状况良好等时机,相机抉择,及时调整,通过小幅、渐进的升值消除汇率失衡。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说,汇率不是影响宏观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唯一因素。应继续深化人民币形成机制改革,同时汇率改革应和工资制度改革、价格改革、资源税改革等一揽子措施进行综合配套。
课题组同时建议设立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量的调控目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中国外汇储备增幅每年下降500亿到1000亿美元,到2015年基本实现外汇储备不再明显增加;把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降低到4%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