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未逆转出口快速增长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课题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研究员张小济分析认为,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元指数一直是走低的,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升值幅度小于对美元升值的幅度
   课题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研究员张小济分析认为,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市场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元指数一直是走低的,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升值幅度小于对美元升值的幅度。自人民币开始升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逐步回落,同期欧元走强,我国对欧元区出口增速不仅高于美国、日本,也高于对全球的出口。
   但是,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张小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球性产业分工格局导致国际经济结构长期失衡。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对欧洲和美国的贸易,对日本、韩国、东盟存在巨额逆差,对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出口国的双边贸易也长期存在逆差。这反映了全球供应链的贸易关系,东亚地区是制成品生产和输出地,而欧美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后,越来越多地进口制成品,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出口目标市场。而我国是供应链的加工组装中心,很大一部分贸易顺差是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
   二是“入世效应”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被低估。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口部门的生产潜能得以释放。此外,由于重工业生产能力逐渐扩大,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等产品进出口由逆差转为顺差。不仅如此,入世后贸易环境的稳定激励跨国公司把出口加工产业向中国转移,进口商也更愿意向供货效率较高的中国企业下订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曾经做过调查,大多数企业反馈在取消配额限制后会把订单下到中国,虽然中国的成本高于其他供应国,但中国供应能力和生产效率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三是外商投资主导的出口模式决定了汇率升值变动影响的有限性。我国出口的商品有55%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此外,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例将近50%,我国出口顺差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带来的。如果把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这两个因素同时考虑,估计2/3的出口由跨国公司主导。这种出口主体和出口模式就决定了出口企业实际上仅仅是跨国公司的成本中心,再加上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处于组装环节,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很容易在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消化。
   四是期间爆发了本世纪第一次“商品繁荣”。这一轮商品繁荣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商品范围之广、商品价格涨幅之大堪称近50年来之最。本轮商品繁荣是在供求基础、金融预期和宏观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爆发的。
   五是国内经济周期的影响。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开始出现投资过旺,信贷增长偏快。当国际市场“商品繁荣”到来时,本土企业已经形成的产能部分开始转向出口。
   六是资源要素价格没有理顺,导致资源外流现象和福利损失。政府对资金、油、电等重要要素价格的控制,已经重新出现国内外价格倒挂的现象。在开放条件下,依靠补贴实行低价格,会造成资源外流。
   张小济认为,对人民币升值的效果,需要放到国际国内大的背景下加以评价。一方面,不能因为一些特殊因素,低估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汇率只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诸多因素之一,特别是小幅、渐进的调整,短期内尚不足以改变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