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立足主体 注重整合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为落实外汇管理“五个转变”,外汇局广东省分局在开展强化事后管理、加大监测力度等工作的同时,以主体监管为切入点,通过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推动业务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综合办理登

   为落实外汇管理“五个转变”,外汇局广东省分局在开展强化事后管理、加大监测力度等工作的同时,以主体监管为切入点,通过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推动业务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综合办理登记类业务,进一步优化外汇服务。打破经常、资本业务划分界限,通过对现有登记类业务的操作流程进行梳理和整合,将关联度高的出口核销备案、进口企业名录登记、境内企业基础信息登记等业务合并办理,省去了企业分多次申请和重复提交资料的麻烦。现在主体监管对外服务窗口可为企业一次性办结多项登记或备案业务,既保证了主体基础信息采集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又能帮助企业节省办事时间和成本,有效提高办事效率。

   健全信息收集分析制度,提升事后监测水平。如充分利用非现场监管系统,建立了一个使用当前监管需求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信息采集、分析机制:定期编制报表,并结合当期贸易、服务贸易、外汇账户以及宏观金融形势进行简要分析;同时筛选各地异常指标原因分析,再汇总形成异常原因分析报告总局,为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整合各业务系统监测指标,全面构建监测指标体系。设置涵盖贸易、服务贸易、资本项目等外汇收支的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并在业务监管中强化监管指标效用。通过指标变动找出主体交易行为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判断交易的合理发生额和余额变动状况了,又兼顾了各项监测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并根据辖区实际,按照可量化、易监测、相关性的原则,对各类指标设定合理的预警值。同时,配合分类管理的要求,根据最近两年的交易主体情况筛选出重点监测企业,并将比重控制在全辖企业总量的20%左右。

   实施企业分类监管,对重点监测企业进行密切关注。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查过预警值的指标进行持续跟踪和分析,并通过不同业务系统数据的关联和对比,并通过不同业务系统反应的情况是否相符,对异常指标背后外汇收支行为的真实性欲合理性做出判断。对相关企业,通过电话询问、约见谈话等像是了解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再通过现场核查、延伸核查等方式到企业现场查阅相关财务凭证,或到其他涉外管理部门了解企业是否存在其他违规行为,以此进一步确定关注企业范围。最后,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动情况与核查结果,对监管主体实施分类管理。

   强化非现场监测,及时发现异常资金交易线索。广东省分局在非现场监管、费现场监管成果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总结、归纳出一套具体的监测流程:选定关注企业——召开主体监管情况分析会,对关注企业进行非现场监测——调阅其中异常企业业务档案进行取证——致电相关企业或银行进行质询或约见面谈——在数据综合利用平台试点企业管理中记录监测结果——将异常企业移交分局主体监管工作小组进一步调查。截至目前,已经按照这一程序先后开展了出口企业多收汇、进口企业少付汇、转口贸易收大于支、个人外汇收支等专题的非现场监测。

   充分利用工作成果,提高外汇管理有效性。一是建立事后监管和事前审批联动机制,将主体监测信息反馈给前台业务人员,作为办理日常业务的参考依据。以此区分企业类别,对有可疑行为的企业从严进行业务审批。二是主体非现场监管与常规的业务统计监测工作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外汇统计监测体系,以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辖区外汇收支状况。例如,针对广州市2010年上半年一般贸易项下退汇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分局主体监管组迅速把目标锁定在退汇收入额最大的银行。

   通过发函调差并约见该银行有关负责人,分局了解到该银行为某公司承办飞机预付款退汇业务的情况,从而快速、准确地找出了数据异常变化的原因所在。三是通过主体事后监测,发现外汇管理法规存在的空白和漏洞。例如,根据主体监测发现个人分拆结售汇案例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外汇收支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了专题调研信息,提出完善管理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