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环境下 应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在日前召开的G20财长和行长会议中,人民币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很多学者对人民币升值纷纷发表观点,有人说应该大幅升值,也有人说要循序渐进。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2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705,连续三个交易日改写汇改以来新高纪录。
而同期,我国通胀问题日益扰动人心。去年的CPI超过3%的全年控制目标。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权重调整后的1月份CPI,同比上涨4.9%,虽较市场预期有所下降,但由于持续的气候干旱,最近出现的民工荒、人力成本上涨,以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支持物价上涨的基础仍然存在,潜在通胀因素仍未消除。
面对中国严峻的通胀问题,美国财长盖特纳日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抑制人民币升值,将会引起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一年应在10%左右。”为缓解国内通胀,人民币是否应大幅升值呢?在笔者看来,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来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只是“看上去很美”。
升值与通胀的纠缠
关于货币升值问题,从经济学理论考虑,如果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向好,政局长期稳定,投资利润回报率高,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那么该国货币将趋于升值。但通胀的本质,指的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从而出现货币贬值、商品升值的情况。
从理论角度看,货币一次性大幅升值确实能缓解一国的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以外币计价转化成以人民币计价,将会出现相同幅度的下降。对于生产要素进口行业,人民币升值将会使这些行业进口成本下降,进而改善其盈利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我国通货膨胀的步伐。而渐进式的升值可能会引发国际热钱流入。在全球低利率情况下,考虑到市场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海外资金将会纷纷流入我国,这有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若考虑加息,那么加息后人民币将升值,导致热钱流入,使国内流动性泛滥,进而再加息,人民币再升值,最终政策可能会陷入“死循环”。
大幅升值为时尚早
人民币升与不升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缓慢升值还是大幅升值。
人民币汇改之旅始于1994年1月1日的大幅贬值。那一年,人民币官方汇率向市场汇率靠拢,由上年的1美元兑5.8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7.8元人民币,贬值幅度达33%。从那时起,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后,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和日元实际升值幅度分别为18.5%、39.4%和62.9%。人民币的升值趋势,有目共睹,而当前加速升值尚不具备现实条件。其原因在于:
首先,人民币升值并非源于贸易顺差。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可归结为国外先进技术的大量流入和国内巨大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相结合的结果。但如今这种流入已大大减缓,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十分薄弱。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仍面临着西方严格的技术输入管制。技术一旦停滞,资源投入无法再进一步扩大,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滞胀。同样,大量事实也证明,人民币汇率问题并非造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正如1985年日本为缓解巨额贸易顺差问题而签订的“广场协议”,并未产生实质性作用。
其次,大幅升值将给中国经济“致命一击”。快速升值对实体经济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出口商根本来不及去适应。我国是贸易大国,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人民币快速升值相应提高我国产品价格,使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大量出口、贸易企业利润下滑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国内经济的不景气。1985年,“广场协议”使日元在两年时间内由约240日元兑1美元升值到160日元兑1美元,被公认为是导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和多年经济萧条的罪魁祸首。
“输入型”通胀之忧
最近,全球农产品价格飙升,涨幅高达两位数。从表面看,似乎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包括去年俄罗斯旱情、澳大利亚昆士兰洪水及最近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干旱等。然而,从经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欧美等国因借贷成本低而使资金另寻出路,令农产品及大宗工业原料价格高企,进而引发了全球通胀。
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之后,不仅仅是新兴市场国家,发达国家也普遍面临通胀压力。美国1月份消费者物价连续第7个月上涨,核心通胀率创一年多来最大涨幅。专家普遍预计,美国通胀势头已经开始形成。英国、欧元区等国家也是如此。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金融危机后中最早复苏的新兴市场国家,自然是国际资本的目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0年10月,我国外汇占款增加5192亿元,创下30个月历史新高;11月份,新增外汇占款2542.94亿元,为年内次高水平,若考虑当月贸易顺差190.93亿美元和外商直接投资70.23亿美元,尚有111.3亿美元不知来源的外汇加入了结汇行列。今年1月,外币贷款增加130亿美元,而同期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并无明显增加。外汇占款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热钱流入步伐加快。如果放手人民币升值,我国将面临跨境资金大规模流动的风险。
升值问题难“两全”
人民币到底应该大幅升值还是渐进升值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现状?它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能做的是考虑实际经济状况,权衡利弊。我们必须维持汇率大致稳定,一是为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二是人民币升值容易导致资产泡沫化,会对实际经济带来严重破坏。至于通胀问题,可以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其他工具来稳定和解决。因此,在当前全球面临通胀的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应稳定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短期持续性的升值招来更多热钱流入,从而规避热钱大规模流动给市场带来的动荡,以及对出口企业甚至我国经济造成的更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