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卫:“十二五”金融行业要转变增长方式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中国基金行业唯一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对“十二五”金融规划建议的提案。   金融行业要转变增长方式   谢卫在提案中提到,过去几年

   中国基金行业唯一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对“十二五”金融规划建议的提案。

   金融行业要转变增长方式

   谢卫在提案中提到,过去几年,受益于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我国金融行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资产规模和赢利能力大幅提升。但在这种迅速扩张的背后,也不断显露出问题和隐患:一是我们银行业的赢利能力仍比较单一,主要是依靠息差收入来支撑,而在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的息差水平达到历史的高值,同时又恰好面临投资规模的大幅提升,使得银行业的赢利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我国的银行家来说是一种尴尬——靠简单的信贷投放就能获得巨额的利润,而不是靠产品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伴随着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淡化,银行业必须拓展新的赢利空间,转变增长方式。二是风险的集中度提升。基于投资拉动的赢利模式,必然会使银行业“傍大户”“垒大户”现象不断加剧,贷款向大企业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反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则被压制。在银行赢利不断提升地同时,风险的集中度也在提升,一旦经济环境逆转或某些大企业所在行业的环境恶化,信贷风险就会集中爆发,为此,也迫使银行业在未来五年必须作出增长方式的调整。三是利率市场化已经势在必行。过高的息差压缩了产业资本的利润,使产业利润向银行利润转移,也抑制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利率管制无助于我国银行业的做强,反过来有可能鼓励银行的扩张冲动和忽视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银行业应该充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趋势,积极转变自身的增长方式。

   金融资源合理分配

   谢卫还在提案中提到,过去的几年,信贷资源不断向东部地区、城市地区和大企业集中,这一方面使我们的信贷风险集中度不断提升,同时也扼制了广大中西部地区,县、乡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未来五年,国家明确提出了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设创新性国家以及城乡统筹等一系列战略转型目标,金融业应该积极顺应这一变化趋势,不断提升对县域经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这既是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均衡银行经营风险、拓宽赢利空间的必然要求。

   他还建议,要处理好中央和金额地方的金融关系。国家宏观金融管理部门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是对全社会经济发展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调控,应该有其严肃性。但这些年来,地方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力和渗透力不断加强,对国家进入宏观调控提出了新命题,特别是地方政府近年来通过搭建地方融资平台,以地方政府的财力和信用作为担保,大量获取银行信贷资金,已经对国家金融体系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十二五”期间,一方面要严格规范地方政府的金融行为,将其纳入国家宏观调控范围,按照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要求逐步规范,另一方面可以逐步推进地方政府筹资的透明化和阳光化,更多地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功能,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让社会资金进入地方政府的投资管道,以增强其资金使用的约束力,同时让社会资本分享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谢卫还建议,审慎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式,实行更为严格的金融监管标准,既要关注单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也要关注宏观风险和系统风险,选择性的利用逆周期调控手段,保障经济和金融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