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晓辉提案:加快发展移动金融,推动金融普惠
全国政协委员、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向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递交提案,呼吁加快发展移动金融、推动金融普惠。
吉晓辉委员介绍,移动金融是金融机构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提供有关金融服务的总称。它将金融服务与移动通信相结合,具有成本低廉、随身便捷的特点,能够使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相对传统的网点服务和日渐成熟的网上服务,移动金融属于更加领先的服务平台,代表了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国的国情,大力发展移动金融,通过借助科技手段便民惠民,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增进社会福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发展移动金融符合我国国情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因而金融机构的实体网点往往难以覆盖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进一步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提升;与此同时,网上金融受制于电脑价格偏高和居民上网习惯,发展迟滞。“移动金融能够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和手机的高普及率,弥补商业银行实体网点不足的问题,满足边远地区民众的金融需求”,吉晓辉委员表示。
农村范围广阔、农业人口比重较大,是我国又一国情。吉晓辉委员表示,发展移动金融,能够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极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服务“三农”,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国外成功实践也表明,发展移动金融能够向广大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提供可以负担的现代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在城市,尽管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是问题,但随着人们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银行网点排队等现象相继出现,影响了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移动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方式,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借助移动通讯终端向客户提供随身、便利、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从而极大提升客户满意度。
多因素制约发展
经过多方调研,吉晓辉委员了解到当前我国移动金融发展面临的体制、环境方面的制约。
首先,市场尚待培育。受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习惯差异以及宣传普及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民众对移动金融服务优越性了解不够,消费意识和消费市场有待培育。另外,手机终端成本较高、界面操作复杂也阻碍移动金融业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