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我国遭受反补贴问题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一)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是反补贴案件上升的宏观背景 中国贸易摩擦增多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中国外贸总量的扩大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增速。可以预计,未来中国贸易摩擦不但不会减少而且会不断增加。这是一个
(一)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是反补贴案件上升的宏观背景中国贸易摩擦增多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中国外贸总量的扩大和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增速。可以预计,未来中国贸易摩擦不但不会减少而且会不断增加。这是一个贸易大国崛起的历史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顺差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1989年的十年,除个别年份外,中国外贸长期逆差;第二阶段为1990-1999年的十年,除个别年份外,以顺差为主,但规模较小;第三阶段是2000年以来,中国外贸高歌猛进,进出口总量连上台阶,外贸顺差连年大幅增长。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7607亿美元,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进口7916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一举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当一个国家出口量或进口量在世界进出口总量中所占份额较大时,它往往对国际市场就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大国效应”。一个大国持续快速增长必然会改变原有贸易格局,对既得利益者带来很大的冲击。
(二)我国特殊经济体制和入世承诺是法理根源
WTO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发展而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中国对自身经济体制的定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世界各国在认同上是有较大差距的。一般认为,中国是转型经济国家,也就是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中国入世议定书对这一问题虽然没有直接明确进行定义,但议定书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实际上体现了这一认知。
与其他成员相比,《中国入世议定书》可能是迄今为止文字最长、内容最多的有很多超WTO条款(plus-WTO),也就是对中国专门适用的另类规定。这就是西方国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法理来源。比如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规定,
WTO进口成员可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而是使用替代国价格进行比较。这是使我国产品在反倾销应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第18条“过渡期内政策评审机制”的规定等等。
具体到补贴问题,《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0条《补贴》第一款规定了中国政府对实行的补贴的通知义务,第二款明确指出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是专向性补贴,第三款明确中国不享有发展中国家在禁止性补贴上的例外待遇。
(三)欧美国内政治是直接诱因
由于我国是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外贸顺差又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欧美对华贸易逆差扩大在产业界以及政府和国会引起巨大反弹,这种信息和“中国威胁论”相结合后,被解读为“中国是欧美制造业工人失业的罪魁祸首”。欧美国家就要利用一切貌似合法和可能的办法限制中国产品的出口。一方面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服务及农产品市场,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继续施压,坚持要求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利用“两反一保”和技术壁垒等措施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其市场。
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62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我对美出口2191.4亿美元,增长24.9%,占当年我国出口总额的22.6%,美国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我自美进口592.1亿美元,增长21.8%,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的7.5%;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599.3亿美元,相当于全部对外贸易顺差的90.1%。而据美方统计,2006年中美贸易逆差在2300亿美元以上。统计差距在700亿美元以上。
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民主党控制国会参众两院。更加倾向中小企业和劳工权益的美国民主党,比共和党更加注重劳工权益和公平贸易,这为今后中美之间埋下了贸易摩擦增多的伏笔。仅今年前两月,美国国会议员就提交了十三项针对中美经贸关系的议案。2006年全年,诸如此类的议案才有十二项。在美国国会和制造商的双重压力下,美国终于对中国提出“一揽子”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