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煜辉:人民币国际化是双轨制渐进式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有赖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反转过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激励着中国改革的动力。中国若能适时地抓住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机遇,加快对国内政治经济体系进行锐意改革,加快居民、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财富分配调整,挖掘国内需求,减少垄断、放松行政管制,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我们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发动机。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将逐步与世界接轨,人民币国际化也在有序推进。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的特点是什么,应该遵循一种什么样的国际化过程,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
中国经济时报:对比历史上美元、欧元、日元的国际化之路,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的特点是什么?
刘煜辉:纵观全球主要国家的货币国际化的实践,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一般来讲都是水到渠成和自由竞争的结果,当时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以及针对当时特定的背景各国政府推进货币国际化的政策都会有所差异。根据中国经济的特点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是一种双轨制、渐进式的步骤。
所谓双轨制的第一个轨是中国在中国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同时加强中国金融体系效率,其中包括许多措施,如QFII、QDII,还包括各种有步骤的资金对外开放,如境内资金设立基金投资港股,但这种开放是有限制的、定向的。
双轨制的第二个轨是推进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主要是在香港。香港完全可以较大力度地扩大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规模,推进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市场,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不断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规模以及交易水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也年年增高,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硬件条件已经具备,为使人民币国际化成功,在软件条件上还应该取得怎样的突破?
刘煜辉:最近十年,在中国的贸易结构中,对泛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累积了庞大的逆差,这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基础性的经济条件。而且至少在这个区域,中国正逐步取代美国,成为这个地区出口市场的最主要提供者,这也为人民币在区域内大力推进货币互换、贸易计价结算以及人民币金融服务功能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硬件条件还有诸多距离,要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国际货币,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自由兑换之后,人民币还要有一个合理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要更为市场化,不能过度人为干预。另外,中国的金融市场也要有合理的价格机制和足够的金融工具。
只有达到了上述基本条件,人民币才有资格参加国际货币竞争。但是能否最终当选,还取决于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这个过程中中国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政治上的透明度和稳定性。第二,央行的独立性。第三,完善中国经济结构的缺陷。
中国经济时报: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等国内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刘煜辉: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有赖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以本土消费市场的拓展、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为主要特征;中国需求若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经济驱动机,为未来全球经济的增长提供“净需求”,将极大地加深世界经济对于中国的依赖性,新的利益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诞生的前提。
反转过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激励着中国改革的动力。中国若能适时地抓住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机遇,加快对国内政治经济体系进行锐意改革,加快居民、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财富分配调整,挖掘国内需求,减少垄断、放松行政管制,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我们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