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抑通胀或适得其反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从理论上来讲,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但国内与国外产品很难实现完全替代,这就无法满足通过人民币升值解决国内通货膨胀的两个前提:一是进口产品一定要与国内

        从理论上来讲,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但国内与国外产品很难实现完全替代,这就无法满足通过人民币升值解决国内通货膨胀的两个前提:一是进口产品一定要与国内价格涨幅比较大的产品有较强的替代效应;二是升值所带来的进口产品降价幅度一定要大于国内同类产品的涨价幅度。在商品进口贸易中,存在着资源品进口垄断和消费品税收管制,这会变相提高进口商品价格。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会诱发国际资本大量流人,引发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反而加大物价上涨压力。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内经济规模非常大的情况下,真正管理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还不是汇率。关于人民币升值能否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一直存在争论,从周小川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央行在这个问题上是持保守态度的。笔者也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抑制眼下的通货膨胀作用有限,并可能适得其反。

  理论上的“灵丹妙药”

  从理论上来讲,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这主要是基于本币升值具有通货紧缩效应。一般来说,本币升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使得国内物价水平降低;同时国内产品价格相对国外同类产品价格提高,导致出口下降,总需求低于潜在产出水平,这样也会使得国内物价水平下降;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贸易顺差降低,还可以减轻外汇占款压力,减少“输入型流动性”。此外,由于短期内名义工资粘性,实际工资相对提高,当实际工资水平经过调整后回到初始水平时,生产成本降低,这样本币升值最终导致物价水平的持久性下降。

  在我国目前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贸易政策目标而不是抑制通货膨胀。但在目前情况下,汇率升值的贸易政策目标正好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并行不悖。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还有助于减轻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正是由于理论上的完美无缺,使得不少学者和官员都主张放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以人民币升值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