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五大本质目的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2010年的3、4月份,美国国会与政府曾上演了一幕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剧目。近期,围绕即将召开的G20峰会,施压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再次响起。 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认为,中美间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个经济命题,美国及
2010年的3、4月份,美国国会与政府曾上演了一幕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剧目。近期,围绕即将召开的G20峰会,施压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再次响起。
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认为,中美间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个经济命题,美国及其盟友当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几条理由,都不成立。其本质则与以下几点密切相关:
一是解决美国经常项下贸易赤字。国际间产业分工和美国的消费模式决定了美国的进口弹性很低,美国不从中国进口,也必然要从其它国家进口,对于国际收支而言,结果相同。
二是变相提高中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中国生产要素价格,土地、水电煤气等公用服务、运输、劳动力等成本已经提高,且仍然在大幅上涨,直接涨价的市场信号更清晰,无需通过汇率升值隐性来体现。
三是调整美国国内产业结构。汇率属于总量指标,以总量指标来调整结构,必然导致调整效应不可控,有的调整不到位,有的“误伤无辜”。产业结构调整应由产业政策来实现。
四是缓解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当前美国国内通胀压力并非来自国外输入。以汇率手段调节物价指标,本身就是伪命题。
五是利用汇率浮动体现美元价格。本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核心问题,就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即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本质上是没有汇率参照系的制度,甲货币依据乙货币,乙货币依据丙货币,丙货币又依据甲货币设定币值,循环设定,无所依据。尤其是近30年,美元本位制所带来的货币超发直接推动虚拟经济快速膨胀,超量货币涌入各类交易所,使得交易所定价的所有商品均价格失真,投机性交易早已替代(服务于实体经济供需双方的)套期保值交易,成为主导商品价格的主要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资本经由外汇交易所产生的所谓货币价格,早已经偏离了货币的真实价格。以货币交易所产生的浮动汇率来发现真实货币价格的机制,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基本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