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新银行认为央行近期将加息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3月25日,澳新银行发给记者的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仍着眼于国内通胀环境,进一步实施货币紧缩政策,而在存款准备金率已至10年来最高点的情况下,预计央行近期将着手进一步加息并加速人民币的升值。
3月25日,澳新银行发给记者的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货币政策仍着眼于国内通胀环境,进一步实施货币紧缩政策,而在存款准备金率已至10年来最高点的情况下,预计央行近期将着手进一步加息并加速人民币的升值。
  上周五,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从3月25日起执行。本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中国金融机构普遍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已经达到20%的水平,这已经创下了10年来的最高点,与1984年的历史最高存款准备金率相比,也仅有一步之遥。
  澳新银行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央行在数量宽松工具上的腾挪空间已经越来越少。因为,存款准备金率事实上造成了银行本身承受了更高的成本,而20%的存款准备金率的硬性要求也几乎使银行本身的利润空间遭到明显的收缩。
  而在治理通胀的大背景下,量化工具的使用已经显得过于频繁和空间不足,因此,在未来的货币紧缩中,央行需要更多使用利率以及汇率工具,来控制通胀的上行。央行的一年期央票的发行利率已经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个基点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央行已经着手准备近期进行一次加息,在整体利率环境从紧的情况下,相关的经济活动也可能出现一定的下滑。而人民币加速升值,也有利于控制输入型通胀,我们的相关研究也显示,如果人民币能在2011年升值5%,中国对铁矿石、原油以及大豆的采购将至少节约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近期表示,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是合适的,同时,如果利率水平太高,则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热钱进入。同时,他也表示,中国目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通胀问题。澳新银行认为央行的相关表态,并不代表中国将暂缓加息的进程。因为面临着通胀的严峻压力,加息将是唯一的理性选择,而“热钱流入”问题,并不是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和决策的最重要目标。
  澳新银行认为,在日本大地震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市场动荡之余,中国央行仍然选择从紧货币政策,这多少表明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了“超前看”,而非考虑短期不利因素的制约,这也表明中国央行更加注重国内的通胀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表明了央行压制通胀以及管理通胀预期的决心。事实上,从各种通胀指标来看,中国的通胀仍然处于明显的上升周期中,这体现在CPI通胀指数连续处于高位,同比通胀率也出现了连续数月的上涨,PPI指数创下了自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点,消费者信心指数也由于通胀高涨创下了自1999年的最低点,而18日当天公布的房价数据,也显示出房价仍处于上升通道中。
  同时,澳新银行对本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意义进行了解读——
  第一,短期市场利率可能出现上升。本次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将回收约3500亿元的银行间市场资金,同样值得注意的是,3月25日的本次存款准备金率的缴款日,同样临近季度末以及月末,三重效应叠加,可能造成人民币市场利率在短期之内出现飙升,市场尤其需要注意短期市场利率上升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市场的波动性也将出现明显的上升。
  第二,大宗商品以及商品货币可能遭受明显的冲击。中国央行在G7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大背景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表明中国央行并不愿意加入到G7央行的干预日元过快上涨的行动中去。这也体现了中国货币政策制订的根本以及唯一出发点,仍然是本国的经济以及通胀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宗商品可能继续出现下跌,商品货币也将因此遭受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