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背后:中国信用国际化
“绿币”的衰败与“红币”的崛起:末日博士麦嘉华关于“美国一文不值”的表态,向世界宣告“新兴市场已经史无前例的超越了西方世界”。2011 年在乱世中开局,中东北非动乱,日本大地震,葡萄牙财政艰难,全球资本避险情绪被激发,油价蹿升、金价(1416.10,-0.10,-0.00%)也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然而截止3 月29日,美元指数年内却跌去3.8%;美债同样遭到投资机构大量抛售。一度作为避险资产之首的“绿币”风光不在,以美、欧、日三大货币为主导的世界货币格局正在悄然变革。国际经济新形势呼吁更稳定的货币体系,“红币”应该如何回应世界的这种呼唤?这是本文的出发点。
货币价值的深层本质是“国家信用”:国际货币除了融入国际物流和资金流,其核心在于市场对货币发行国的信心。具象的“国家信用”,是指货币发行国能够保持稳定的汇率、充足的货币储备、良好的通胀记录,优质的贸易结构,以及开放、多元、流动的金融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意义主要有三点:(1)治疗“美元依赖症”,促进出口贸易;(2)向外分流人民币,缓解通胀压力;(3)矫正国际货币结构,维持金融生态平衡。如此一来,自然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及影响力。
“中国特色”的货币国际化:中国既不能重蹈“新自由主义”拖垮拉美经济的覆辙,“红币”又要脱颖而出,这样的冲突注定了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艰难道路,笔者在第五部分做了详实的解释。一句话汇总就是:(1)升级制造业以优化贸易结构;(2)建立多元开放的金融市场以回应投资需求;(3)“疏堵结合”的改革货币机制以拓宽流动渠道。
香港的热钱“缓冲器”与离岸“试验田”作用:相对上海,香港的金融监管环境宽松,金融创新能力强大,将提升离岸人民币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上海的资本市场联通全国,对监管是极大的挑战;而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资本流动更易于管制。因此,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了平台,缓冲器和试验田的角色。
“货币国际化”是优化贸易结构、金融系统、货币机制之后的产物。中国的出发点是使中国货币和金融市场的信用从境内扩散到亚洲、全球,“人民币国际化”本身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