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 扩进口减顺差效果初显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昨日,海关总署发布外贸运行数据,1-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003亿美元,同比(下同)增长29.5%。其中出口3996.4亿美元,增长26.5%;进口4006.6亿美元,增长32.6%。受国内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
  昨日,海关总署发布外贸运行数据,1-3月,我国进出口总值8003亿美元,同比(下同)增长29.5%。其中出口3996.4亿美元,增长26.5%;进口4006.6亿美元,增长32.6%。受国内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春节长假等因素影响,一季度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去年同期为顺差139.1亿美元,这也是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而这可能是今年外贸政策“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的效果初显。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全年贸易顺差收窄的趋势仍将持续。

  一季度进口值创历史新高

  海关总署表示,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是由于进口的强劲增长,一季度进口值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4000亿美元,比去年四季度增加5.1%。其中3月当月,进出口总值达3042.6亿美元,增长31.4%。其中出口1522亿美元,同比增长35.8%,环比增长57.3%;进口1520.6亿美元,再次刷新今年1月创下的1443.2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增长27.3%,环比也有46%的增幅。当月贸易顺差为1.4亿美元。

  “进口增速超过预期,这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成果。”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新快报记者,我国从去年开始就在强调扩大内需,鼓励进口,进口增速超过出口的趋势已经很明显。欧美经济体的经济要复苏到金融危机之前很难,现在国内经济将会要更多依靠内需提振。

  根据此前主流机构分析师的观点,对我国3月进口同比增速的预期是20%左右,基本持平于上个月的19.4%。

  不过,金元证券分析师王晶则认为,一季度出现的逆差以及3月份进口高增长并不一定代表了实际进口量的大幅增加,进口价格的上升影响可能更大。中国进口的产品以大宗原料和机电产品为主,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铁矿砂进口1.8亿吨,增加14.4%,而进口均价为每吨156.5美元,上涨59.5%;大豆1096万吨,减少0.7%,进口均价为每吨573.9美元,上涨25.7%。机电产品进口1729.2亿美元,增长25.6%。

  此外,PMI一般会有三个月左右的领先效应,去年12月份PMI出现了此前5个月来的首次下降,反映内需的新订单指数下降2.9个百分点,采购以及进口指数也出现了0.6和0.2个百分点的微幅下滑。

  全年贸易顺差料将收窄

  而今年3月份PMI中进口指数同样出现了下滑,国内需求在减弱的观点也开始升温。高盛高华证券经济学家宋宇和乔虹是此前少数准确预计3月份逆差消失,进口增速升至30%的专家之一,他们认为,鉴于国内紧缩措施对内需增长的影响已经显现,进口增长将面临下行压力。

  王晶也分析称,3月份PMI中积压订单指数和产成品库存都出现明显上升,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在主动降温。不过,内需是一个长期因素,短期还是要看投资,中国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会是不小的拉动因素。总体上从宏调方向来看,今年贸易顺差将是下降的,预计全年1200亿美元的可能性大。

  沈建光告诉记者,实际上我国在2008年左右就已经走过了贸易顺差的高点,2010年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就减少了6.4%。逐年回落已经是趋势,预计今年顺差会低于1500亿元。

  他同时提到,“我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进口国,今年日本地震对我国进口肯定会造成一定影响,四五月份会开始体现。而同时,其震后建设又会刺激我国出口,尽管是短期因素,还是会影响贸易顺差。”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外贸总的政策指导是“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而国内“十二五”规划,也暗示中国已经放弃了“奖出限进”的老思路,外贸政策正在出现实质性的改变,将更加侧重于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