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短期升值加快无需多虑
人民币升值步伐正在加快,有助于当前抑制输入型通胀。另外,对人民币升值不需要过于担忧,因为中国出口竞争力并不会因此而削弱。
自去年启动新一轮汇改,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初截止4月12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1.26%。而从3月30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走高,7个交易日中六次创下新高,并在4月6日升破6.55关口。
尽管人民币升值已将近一年,但市场对升值的担忧仍没有止境。一季度,中国外贸时隔6年首次出现逆差,虽然这与人民币升值无涉,但仍脱不了升值致出口受制的嫌疑,而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更是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不可否认,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却也在缓解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物价上涨压力。
人民币加速升值,是出于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需要。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持续回温,中东局势动荡不安,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作为国际大宗商品主要消费国之一,国内企业承受了巨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商务部发言人姚坚3月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月份进口价格上升了16.7%。但人民币升值增强了货币购买力,可以部分抵消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人民币加速升值,也是中国控通胀的一把利剑。国内通胀预期强烈,市场对3月份CPI的普遍预期是超过了5%,而今年以来,央行已连续两次提高利率,三次提高存准率,但仍抑制不住物价上涨的虚火。甚至部分企业因禁不起成本上涨压力而纷纷提价,从而引发了监管部门的行政控价。而让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遏制输入型通胀。
人民币升值之所以引起普遍担忧,主要是因为中国出口企业利润微薄,升值会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甚至引起倒闭。温家宝总理曾表示,中国许多出口企业利润率只有2%-3%,最高也只有5%。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中国出口企业本来就不强的竞争力将会更为削弱,甚至出现大量倒闭。
但汇改至今,中国并未出现这一现象。人民币升值的策略避免了此现象的发生。
中国一直都在采取缓慢升值的策略。虽然人民币长期面临巨大升值压力,但鉴于日元大幅升值引发资产泡沫破灭的覆辙,中国并没有像日本一样,对人民币采取一步到位大幅升值的方针,而是通过缓慢升值来缓解国际社会施加的压力。这有效地减轻了出口企业的负担,给国内经济转型留下了时间和空间。
更重要的是,中国实行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政策,而不再盯住美元。尽管人民币对美元中间值是升值,但对一揽子货币却保持了稳定,因而有时对其他货币却在贬值。比如,截至4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累计升值1.26%,但对欧元汇率中间价贬值7.34%,对英镑贬值4.69%。再以2005年的汇改为例。2005年7月21日进行汇改后,至2008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累计升值17.36%,但对欧元、日元却是贬值。这维持了中国出口的竞争力。
事实上,人民币升值,并不会削弱中国出口的竞争力。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像印度、孟加拉、越南等国家,中国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强大竞争力之源,这使得中国制造即使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也难以为对手所超越。正如经济学家余永定所言,中国出口企业对于包括人民币升值在内的外部冲击的韧性很强,远远高于某些官员和经济学家的预测。
何况,人民币加速升值更多是出于一种短期策略性考虑,既然如此,对人民币短期升值加快也无需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