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 信贷扩张能力降低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4月17日,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去年以来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压力日渐增大的情况下,此举意味着部分银行流动性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 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 央行再次上调
4月17日,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去年以来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压力日渐增大的情况下,此举意味着部分银行流动性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银行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
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至此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5%,中小金融机构达到18.5%。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认为,由于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规模巨大(4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高达9110亿元)和外汇占款保持较大增幅(3月新增外汇占款超过4000亿元,预计4月仍将保持3000亿以上的较高水平),所以仍需要通过上调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
“3月CPI同比涨幅再创阶段性新高达到5.4%,通胀压力持续不减,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有助于继续收紧流动性"源头",以缓解通胀压力和管理通胀预期。”鄂永健告诉记者。
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攀升,再加上差别准备金率工具、日均存贷比等指标约束,银行可用资金日益减少,流动性收紧压力与日俱增。
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为43.7%,同比下降2.10个百分点。银监会在监管年报上将"部分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作为监管重点之一。
不过,亦有研究机构认为,存款准备金率调高对流动性冲击不大。华创证券认为,3月以来,在外汇占款大量增加以及央行票据到期的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充裕,反映在拆借市场上短期利率回落到较低水平上。该机构分析认为当前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比率相对较高,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资金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不会造成太大冲击。
银行信贷扩张能力降低
据测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 个百分点,可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3600亿元,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用于贷款的资金有可能减少。
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在内的货币收紧政策导致当下银行的放贷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刚刚公布的商业银行2010年年报显示,13家上市银行中有8家存贷比超过70%,逼近75%的监管红线。本月中旬公布的一季度信贷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人民币余额存贷比为65.72%,为2008年年底以来最低。而且储蓄存款活期化明显,3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中定期占比下降到54.5%的10年来最低,如CPI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储蓄搬家现象可能持续,贷存比形势不容乐观。
虽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步伐将放缓,但通过“以价补量”策略以弥补信贷投放减少造成的盈利降低。
华创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在通胀处于高位的情况下,市场中的紧缩预期会持续较长时间,表现在拆借市场上长端利率水平不断抬高,在此情形下银行息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兴业证券研发中心分析师张忆东认为,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比已经降到了5%~7%的水平,债券投资占比下降到了23%左右,商业银行仍然会考虑压缩这两部分资产来满足监管要求。考虑同业资产收益率在2%左右以及债券投资收益率在2.8%左右,置换0.5%的资产应用,大约影响净息差0.4个至0.8个基点,对2011年净利润影响0.4%左右。
张忆东也认为,适量紧缩局面将提升银行议价能力,推动银行业绩持续上涨。
银行转型迫在眉睫
对存款准备金这一数量型调控手段,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其具备“成本低、实施快、影响小”等优点,未来使用的空间仍然继续存在。
对于货币工具今后的使用情况,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博鳌论坛表示,消除通胀走高的货币因素是当前货币环境适当收紧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历史高位,但上调没有上限要求,当前货币政策已从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即货币政策要适当收紧,这个趋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未来在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贷存比接近监管红线、资本充足率下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将导致银行信贷持续收缩,依靠利差收入获取利润的传统经营模式必须转变。
业内专家认为,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银行信贷增长放缓的形势下,银行必须走信贷资源集约化发展道路,同时加快中间业务收入增长。
除把中间业务的传统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外,未来商业银行还需突破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提升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新兴业务的占比,创造出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