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可期 国际化需稳步推进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2010年以来,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传递着人民币加快“走出去”的信息,人民币国际化正从加快贸易进程开放逐渐向资本项目和金融进程开放迈进。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上,

        2010年以来,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传递着人民币加快“走出去”的信息,人民币国际化正从加快贸易进程开放逐渐向资本项目和金融进程开放迈进。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上,与会金融界专家认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在未来几年将有较大进展。总体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和业务量不断扩大

  中国社保基金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博鳌论坛上表示,现在的货币体系中,美元既是美国的本币,又是国际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导致“特里芬难题”愈加严重。美元的地位现在不能取代,但是国际货币体系应该多元化,建立美元、欧元、亚洲某种货币为主的多元体系,目前亚洲的货币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币的作用。

  戴相龙说,近年来,我国在人民币“走出去”方面已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政府间的货币互换,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香港离岸中心的建设,首只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在香港成功向散户投资者认购等。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金融的融合日益紧密,市场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及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将不断增强。央行在2011年将继续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力争将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以来,人民币互换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试点扩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环境与试点初期相比已有很大改善,曾经制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发展的外管核销系统、出口退税额测算、海关报关流程效率等操作难题正在得到妥善解决。境外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普遍倾向使用存在升值预期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人民币“活动半径”正从区域向全球扩展。

  央行日前发布公告,允许八家境外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这是继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等银行之后,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的又一次扩容。此举可为境外机构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必要配套举措,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也将有利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大战略的推进。

  2010年以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扩大,结算量显著上升。截至目前,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全国20个省份,参与试点的出口企业由最初的365家增加到去年底的6.7万多家,2010年银行共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亿元。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则表示,预计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全部贸易结算额的比例,将从去年的2.5%升至5%-6%的水平,而2012年这一比例将有望达到10%。汇丰证券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人民币全球年均交易结算金额将达到约2万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全球三大贸易结算货币之一。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十二五”期间将有较大进展

  戴相龙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标准,一是可兑换,包括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二是全功能,国际货币的所有功能都要具备,三是大比例,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储备比例不能太小,现在全世界有二十几种货币可兑换,人民币的储备比例应与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比例相当。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要从亚洲国家走向世界,在手段上,既要利用市场手段,也要通过政府之间的货币互换实现。

  在我国“十二五”金融改革规划中,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重要内容。一系列举措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正从加快贸易进程开放逐渐向资本项目和金融进程开放迈进。虽然目前官方没有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间表,但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市场化和汇率弹性的不断提高,未来我国资本可兑换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今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表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速度进展得如何,主要取决于各方面的条件。人民币跨境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也有一定的需求和促进作用,相信在未来五年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会有比较大的进展。

  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认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可根据各项条件的变化逐步推进,但总原则是积极开放直接投资项目,谨慎开放金融资产项目,比如进一步放开个人购买外汇的规模,扩大企业购买外汇的规模,鼓励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和资源性产品、高科技产品进口等,减轻外汇储备过大的压力。

  他表示,当务之急是通过中央银行与相关经济体建立基于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和信息系统,绕开SWIFT系统。同时,丰富境外人民币供应的渠道和机制,加强对境外人民币回流的管理等。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此前刊文称,外汇局将继续完善资本流入管理,有序拓宽资本流出渠道,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快放开市场主体需求强烈、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对风险较大的衍生品交易等项目,视条件成熟程度适时逐步开放。

  分析认为,中国资本项目下的开放已在不断提速,尤其是近年来以便利跨境投资为导向的资本项目开放有望加速推进。尽管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目前没有时间表,但如果市场需求增加,变化可能比想象来得快。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稳步推进

  随着未来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提升,在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国际货币遭遇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机遇期。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说,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必要、可行的,现在国际上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愿意持有人民币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走出去的良好机遇,但是不能急于求成,这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挑战的过程。

  李小加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可分为三大阶段:首先,在5年至10年的中期内,人民币逐步成为广为接受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其次,在10年后的中长期阶段,随着资本项目下管制的逐步放开,人民币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投资货币;再次,在20年后的长期阶段,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渣打集团执行董事白承睿说,中国要把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种改革的步伐是前所未有的,采取了很多策略方法也是独特的。但是这条道路会很长,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适合对全球完全开放,境外贸易结算还在学习之中。不断增加的可兑换率和走向更多国际市场的人民币,会给人民币市场带来很多压力。离岸人民币的融资市场,事实上是对于中国的市场有较大的促进,但即便到今年2月份,香港已有4070亿元的存款,也只占到大陆总存款的1.6%,还不能有效抵消国际上的金融变化对国内的冲击,实现完全可兑换是一条坎坷的道路。

  有关专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基本遵循“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路径,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处在早期阶段,即迅速增加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与使用,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但要真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成为国际重要的储备货币,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

  戴相龙认为,人民币真正实现国际化,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至少还需要3—4个五年,在此之前,人民币首先要实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还要进行汇率制度的改革,以前我们曾认为花10年时间就可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现在看来,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增加了资本项目“走出去”的风险。

  央行副行长易纲称,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将逐步与世界接轨,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在有序推进过程中。他表示,提高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以迎接国际挑战,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需求,这些都显得尤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