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储蓄并没有以一种有效方式进行投资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全球货币体系的弊端,危机后各国普遍表达了重建全球货币体系的愿望。近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和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全
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全球货币体系的弊端,危机后各国普遍表达了重建全球货币体系的愿望。近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策对话倡议组织和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国际研讨会召开。在会上,国际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金融体系的作用应是管理风险、配置资源,但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核心作用,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已然势在必行。
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诚然全球经济已逐步企稳回升,然而,那一场始于美国传导至全球各个角落的金融危机,却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在斯蒂格利茨看来,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全球金融体系本身并不能够自我稳定,而且,由于当前全球货币体系的设计,导致美国出现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到了全球。
“即使是在金融危机后的这段时间,我们仍然可以看得出全球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它使得美国经济仍然处于困难之中。”斯蒂格利茨表示。
据了解,目前,美国从2007年12月开始的经济衰退不仅持续了3年半的时间,而且,其失业率近9%。为了扭转经济衰退局面,美国使用了第二个阶段的量化宽松,但货币政策可能并没有产生预想中的效应。
斯蒂格利茨表示,第二阶段的量化货币宽松虽然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但是它并没有导致中小企业投资的增加,而是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入到新兴的市场经济体。“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在存在富余流动性的时候,资金必然会去寻找高收益的地方,而美国经济增长率没有中国高,所以这些资金并没有流入到最需要的美国中小企业去。”这种情况并非仅存在于美国,全球很多国家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但它们大多数对此作出的反映是进行流动资本的限制,采取了资本管制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措施,甚至还包括市场上的干预。
斯蒂格利茨分析说,理论上世界市场一体化应有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但目前并没有一个国际机构能够使得达成这种合作。
因此,进行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以风险管理与资本配置为重点
透过全球金融危机,我们看到的全世界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斯蒂格利茨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的储蓄并没有以一种有效方式进行投资,而这也是未来全球将面临的一个挑战,即如何才能让储蓄为全球带来高额的社会效益。
世界非常需要储蓄,尤其是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的投资,如非洲,那里不仅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也需要对于生产性的资产进行投资。但问题是世界上的储蓄并没有被投资到这些最需要资金的国家,而是进入美国被滥用了,比如投资于后来破裂了的房地产泡沫,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斯蒂格利茨举例说,当前,全球正面临着一场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发达国家大概每年要用几百亿美元来应对危机,而发展中国家则需要2000亿美元来应对危机,但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这些必要的资金。而如果全球储蓄能够被配置到这些需要资金的地方,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全球风险减缓机制,来保证提供储蓄国家免于承担投资带来的风险。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的体系,这个体系相当于一个多边贸易体系,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只有一两个储备货币的体系,并将其变成全球储备货币体系,当前的很多问题正是由此而来。”斯蒂格利茨表示。
如很多国家为了防范世界经济动荡带来的冲击以及不稳定,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斯蒂格利茨看来,这种做法相当于发达国家从贫穷国家借贷,而且,这种借贷的利率基本为零。“这些新兴国家将储备的外汇主要用于投资美国公债,等于是向美国提供了外国援助,虽然,美国也向其他国家进行外国援助,但是这种新兴国家对美国的外国援助是很不公平的现象。”斯蒂格利茨建议,要重建立起一套全球储备货币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就目前而言,完善全球货币体系的监管体系则更为重要。“跨境资本流动是一个主要的不稳定来源,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目前正在讨论如何来监管跨境资本流动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想要参与到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国家,既能够很好地参与进来,也可以不因此而牺牲自己的稳定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