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以升值抗通胀” 专家称功效存疑
专家称人民币升值跟不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只能缓解部分输入型通胀,对CPI影响较小。
据投资者报4月25日报道,4月2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经过两个交易日的短暂回调后再度走高,并一举上破6.53关口报6.5294。由于国际汇市美元指数昨日大幅回落,同时中国央行官员提出了以汇率抗通胀和一次性升值的观点,这令人民币将进一步加快升值的预期不断升温。
“中国将利用包括提高汇率在内的一切可能的手段控制通胀。”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在公开场合将人民币汇率称作一种对抗通胀的途径。
此后,包括央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胡晓炼都出面表示,将使用汇率工具,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
对此,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李晶日前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频繁通过上调准备金率回笼流动性,同时减少了加息的频率。而汇率也在中国使用政策工具的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
不过,银河证券宏观研究主管张新法4月19日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并且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的过快上涨所引发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输入型通胀因素引起的。
张新法认为,“人民币升值可缓解部分通胀压力,但不能完全指望升值能抑制住通胀,毕竟中国进口较多的是投资品与中间品,虽然对CPI有影响,但作用有限且发挥较慢。”
通胀仍是最大的担忧
不可否认,此时央行高层纷纷出面表示,将采用汇率控通胀,与刚刚公布的CPI数据创32月新高有很大关系。
“全球流动性过剩是导致发展中国家通胀的根源,输入性通货膨胀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显现。”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分析一季度国内外经济形势时这样表示。
他表示,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3月份中国进口的原油、大豆、煤炭、铁矿石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24.5%、25.6%、21%和62.6%。从国内方面看,市场需求旺盛、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成本上涨已经导致了CPI持续高位运行。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3月份以及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其中, 2011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0%。而3月份CPI同比上涨5.383%,创32个月以来的新高。
对这个令市场很头痛的数据,张新法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跟我之前预期的差不多(预期5.3%),但环比是下降的,二季度通胀从高位有所回落,因为CPI也持续出现下降,因此二季度通胀难创新高。”
事实上,从数据可看出,三月份CPI同比上涨5.383%,但环比下降0.2%,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1.7%,也环比下降1%(2002~2010年间平均环比为-1.13%)。
张新法表示,现在宏观调控主要是以时间换空间,比如电价,本来应该调价的,由于通胀仍然严峻,暂时搁浅了,只是部分地区调价了。
目前,为防止发生断电,发改委于近期批准12个省将上网电价上调约3%~5%,但零售电价维持不变。无疑此次上调电价目的在于缓解部分地区尖锐的煤电矛盾,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电力的正常供应,政府也在尽力避免调价对CPI的影响,反映了政府对通胀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