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山雨欲来

发布:2012-10-16 编辑:2012-10-16
  2010年以来,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传递着人民币加快“走出去”的信息,人民币国际化正从加快贸易进程开放逐渐向资本项目和金融进程开放迈进。专家普遍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在未来几年有较大进展,但真正实现人
  2010年以来,密集出台的多项政策传递着人民币加快“走出去”的信息,人民币国际化正从加快贸易进程开放逐渐向资本项目和金融进程开放迈进。专家普遍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在未来几年有较大进展,但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仍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支撑。   4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中央银行在北京签署了金额为7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是2008年以来我国央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签署的第十个本币互换协议,至此,我国央行共计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已达8292亿元人民币。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18日在广交会上披露,2011年一季度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60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业务量的70%。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中国正在进行一种史无前例的努力——使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自由兑换,进而承担起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责。它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也很独特——并行发展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迄今为止,两方面的进展都相当可观,尽管这依然只是长征路上的一小步。   无论从中国还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项必要且受欢迎的举措。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所说: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恰逢其时。   “特里芬难题”与第二大经济体   五十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悖论:由于国际贸易中必须使用美元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美国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保持其币值的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在日前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今天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没有解决“特里芬难题”,反而使之越来越严重。他说:“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美元既是本币,又是国际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联合主席大卫·马什更是把这种不合理性形象地比喻成“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他说:“在这个乐队里,美元是个聒噪的鼓手,不断制造噪音。欧元曾经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但不幸的是,现在它的琴弦断了。”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受到质疑。而目前全球面临欧元和美元汇率不稳定的巨大风险,也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识。主要国际货币大国不惜以邻为壑,破坏了世界经济的稳定性。虽然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我以为只有世界经济大国间的货币竞争,才是有效克服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缺陷的有效方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贸易的第二大国,人民币国际化将推动主要货币之间的竞争关系,有效地抑制某些国际货币发行国的不负责任行为,从而克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因此,人民币必须‘走出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表示。   另一方面,虽然早在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就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际经济和金融影响力上,人民币似乎还不能与之相匹配。而从减轻通胀压力、实现我国金融发展突破的实际角度来讲,人民币“走出去”也是必然趋势。中国改革开放30年,出口了大量商品,进口了大量资本。要实现从资本进口到资本出口的过渡,人民币国际化是最理想的出路。   不开放的风险大于“走出去”   进入2011年,人民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自今年1月央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至3月底,各试点地区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220笔,金额169亿元。到2010年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从365家增加到6.7万家。   但与之同时,关于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管控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使用,承担结算、投资和储备货币的职责,而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就是人民币自由兑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经济体,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正不断积累有利条件,但是在资本账户放开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仍然较高。”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闫庆民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人民币国际化将推动境内外资金的交互往来,而离岸与在岸市场汇率和利率差异,将大幅增加市场套利行为,离岸市场将对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产生引导和倒逼作用。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减低或取消资本管制,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两者中必将有一者受到更大冲击,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自由裁量空间将大幅收窄。   同时,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加深,境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法律风险将更多传递到国内,国内金融机构在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服务能力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还将加大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给维稳工作带来更大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闫庆民表示,这些困难和风险都是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   然而,不开放的风险似乎更大。   “首先是汇率风险。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的第二大国,且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约68%,然而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几乎全部使用外汇,从而使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暴露在外汇汇率风险之下。我国外贸企业经营活动中遭遇汇率风险而发生巨额亏损的案例并不鲜见。而美国对外贸易约90%是使用美元计价、结算的,对美国外贸企业而言,几乎不存在汇率风险问题。”黄泽民告诉记者。   其次,由于人民币既不是自由兑换货币,更不是国际货币,在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导致我国对包括美元在内的外汇的依赖性非常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其中就包括外汇储备资产风险。我国为争取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与世界贸易第一大国美国的7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比,我国拥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高昂的。而且,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和超额储备的汇率风险、投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已经表露无遗。”   “以前我们关注的是‘开放’的风险,现在必须要正视‘不开放’的风险。在我看来,不开放是最大的风险。”黄泽民说。   稳步推进 渐进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在全国两会期间曾经表示,人民币“走出去”不是政府推动鼓励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市场接受的结果。因此,人民币“走出去”最终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但政府的推动作用也不能忽视,决策层需要做的是把制度里的障碍、制约和不合理的地方去除掉。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可能会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坚持不懈地积极而稳妥地推进。”黄泽民表示。   在他看来,由于信用本位制度下国际货币的标准是具有国际清算货币、国际借贷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等三项功能,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分三步来实施:第一步,积极地推进经常项目下用人民币计价、清算,并为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建立经常项目下本币清算中心,确保经常项目下本币的流出和回流。第二步,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建立开放式短期外汇借贷市场、人民币清算市场以及外国人民币债券市场。第三步,当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达到既定目标,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依存度下降到25%以下之时,可以考虑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全面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完全具备,则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取决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吸引力。   马蔚华也对如何推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首先要建立一个人民币的回笼机制,在这一点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说我们现在通过备案的制度,可以允许在境外投资,外商境外投资项下的人民币,可以让它流到境内直接投资。也可以允许境外人民币持有者通过境外的证券机构和基金来投资国内的资本市场。”   “此外,要搭建人民币对更多货币交易的平台,引导市场的主体更多地选择用人民币结算,从周边区域开始,以港澳台、包括东盟、非洲、中东、南美等地区为重点,加强和货币当局的合作,这对人民币将来的国际化是非常好的起点和基础。”   马蔚华还谈到了通过深圳和香港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建立一个深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问题,提出鼓励深港的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人民币竞价的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的债券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股票。   对此,闫庆民表示,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有力的金融监管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境内将建立起一个以面向全球、高度开放的在岸国际金融市场,这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巨大机遇,也是更大挑战,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银行需要加强战略规划、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加强国别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